驶向“深蓝”: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新命题
——写在2009中国航海日庆典举行之际
2009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5岁诞辰。正在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的中国,选择了位于辽东半岛的大连,用盛大的庆祝仪式为中国航海日庆生,纪念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表达迈向新航海时代的雄心。
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说:“今年我市承办2009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之际,恰逢甲午战争115周年和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我们要以筹办为契机,充分利用、挖掘我市各种优势资源,发挥大连航海、海洋文化资源和海洋教育资源优势,以提升全市人民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文化意识为宗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把2009年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办出规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成全国航海界和大连市人民的文化盛典,为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打造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毋庸置疑,已经走过6年历程的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必将借助2009中国航海日的“东风”。向深蓝的海洋继续扬帆,而转身向海的辽宁乃至东北,也将在“核心龙头”——大连的带动下,龙腾碧波,一飞冲天!
国际航运中心“旗舰”风满帆扬
2003年10月,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这是继上海之后,国家确定的全国第二个国际航运中心。省委、省政府着眼于辽宁振兴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全局,也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来自国家和省领导的殷切期望和巨大支持令大连人激情涌动,希望升腾。
东挽黄海,西拥渤海,大连依海而建,因港而兴。追溯大连城市发展百年历史,航运与城市结伴而生,两者互为动力,共同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东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港口成为大连最叫得响、最有底气与世界先进城市叫板的拳头品牌。确实,到过大连港的人们,无不为这个“百年大港”的崭新雄姿而折服。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大连港的发展。围绕“港航立市”城市发展战略,一系列加快港口发展的新举措全面推出,大连的“港”与“市”一直在互动中发展。
追溯大连港的历史,超前的港口建设曾经造就了昔日的辉煌。1951年,我国政府正式收回由苏联红军代管的大连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我国政府对老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使港口能力不断提升。经过了改造和扩建的大连港,仅万吨级以上泊位就有30多个。在当时世界航运业船舶大型化趋势尚不明显的背景下,在港口建设中,拥有如此之多的万吨级泊位无疑是超前的。超前的港口建设,使得大连港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不仅是我国的第二大港,而且还是外贸第一大港。
从1979年的3000万吨起步,吞吐量每增加1000万吨所需要的时间一再压缩,从5年缩短到3年,到1999年时,已缩短至一年。而从2005年开始,大连港集团已连续3年实现了吞吐量净增2000万吨。在大连港集团的强力拉动下,2007年底,大连港跻身世界港口前15强。从1985年到2007年的22年间,大连港集团吞吐量翻了两番,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了127倍,总资产增长了45倍,资产总量已达247亿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目前,大连港集团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航运往来关系,开辟了集装箱国际航线75条,已成为全国主要集装箱海铁联运和海上中转港口之一。
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最基本的硬件,是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以港立市的大连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城市功能优势明显的干线港。但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发展,毗邻城市的老港区港口功能相对不足的矛盾也日渐显露,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很不相称。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首先谋求在港口的功能结构优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为适应东北经济振兴对港口发展的需要,我市科学制定航运中心建设规划,瞄准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定位,确定了以“两区一带”为重点,相应发展其他港区的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完成了“一岛三湾”核心港区规划、长兴岛港区规划、大石化港区规划等7项重点发展港区的规划,为大连在新一轮港口竞争中加快发展,整合港口资源,促进港口布局和功能调整提供了优秀“脚本”。
港口建设夯实国际航运中心之基
去年8月,世界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大连宣布了一个令环渤海港口界惊羡不已的消息——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将与大连港集团合作建设中国北方矿石分拨中心。此举意味着,在当今国内港口竞争最趋白热化的环渤海区域,未来5至10年间,大连港的矿石中转量将增加500万至1000万吨。
在与大连港集团“联姻”之前,淡水河谷公司对中国北方港口的考察持续了一年之久,提出的条件严格得不能再严格——要具有区位优势,方便矿石的进口与运输;具备保税功能,利于矿石的转口贸易;最重要的是码头吃水要深,要能满足该公司新建造的40万吨级超大型散矿船停靠的需要。最终,大连港集团凭借着国内最大、最先进的30万吨级矿石码头在这场竞争中锁定了胜局。对此,大连港集团矿石码头有关负责人感触颇深:“如果没有前几年大规模的港口建设,那么只能眼看着淡水河谷这个项目花落别处。”
此言非虚。2001年,在迈进亿吨大港的门槛之后,大连港也面对着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港口位次逐年下滑,昔日的全国第二大港和外贸第一大港经历着失落。当往日的光环一一消失之后,大连港也在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拥有过的优势。在审视中,大连港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一些新兴港口的崛起,这些曾经为大连港带来辉煌的优势已逐渐淡化。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已是世界航运业的大势所趋。以往万吨级的船舶还被称为巨轮,伴随着造船业的发展,现在10万吨、20万吨甚至30万吨的船舶比比皆是。船舶的大型化要求码头必须有大纵深的堆场,而处于城市包围中的大连港老港区已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同时,船舶的大型化要求码头必须有充足的深水泊位,大连港虽具有深水资源,但缺少深水泊位。大连港码头的专业化程度也明显不足。以大宗货物矿石为例,在3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之前,大连港还在使用老港区的通用泊位来接卸矿石,只能停靠5万吨级的船舶,其作业效率与专业化的码头无法相比。也正因为此,东北腹地钢铁企业的进口铁矿石不得不在其他港口中转,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而且也使本属于大连港腹地的货源大量流失。
于是,自2002年开始,一批事关大连港未来发展和航运中心建设的港口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开工,大连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扩建工程拉开了帷幕--
开工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
全面升级改造新港油品码头;
推进大窑湾集装箱二期、三期工程;
启动大连湾散货码头及堆场工程;
完成老港区搬迁工程……
去年7月15日,历经5年时间,《大连港总体规划》正式得到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未来大连港将以“一岛三湾”综合运输港区和长兴岛临港工业港区为核心,相应发展大连湾西岸和普兰店湾诸港区、旅顺新港港区及庄河港等中小港站,形成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的总体发展格局。构建集装箱、石油、铁矿石、粮食、商品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等七大专业化中转运输系统,打造以石化、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四大临港、临海产业基地,构筑综合物流、国际邮轮、航运商务三大服务中心。依托“两大核心港区、七大运输系统、四大产业基地、三大服务中心”,形成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服务体系。
截至2008年,全市完成港口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新增泊位12个,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329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20万标箱。大窑湾三期17、18号集装箱泊位试投产,大连港新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一批事关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核心港区航道、防波堤等公用基础设施完工,金窑复线电气化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口岸监管和安全视频监控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大连港已基本完成了百年老港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港口集群。
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即将“远航”
尽管伴随着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和核心功能的提升,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但来自周边港口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此,大连市正在以大连港集团为核心,实施“连横”战略,走出一条整合港口资源,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的新路。
作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和旗舰,大连港集团近年来在“请进来”的同时,果断“走出去”,在推进区域港口资源整合方面施展了一系列大动作。2006年,大连港集团受委托负责庄河港的经营管理。据了解,国务院已批准庄河港开放,庄河港将成为黄海海岸线的又一重要出海口。除托管庄河港,大连港集团与新加坡万邦集团、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管委会携手,共同投资运营长兴岛公共港区。2006年9月,在参股锦州新时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15%股份的基础上,大连港和锦州港在沈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港将在资本市场、港口物流和锦州港西部海域开发建设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从委托经营庄河港,到控股开发长兴岛港,再到与锦州港订立战略联盟,这仅仅是大连港集团不再固守田园的开始,还将迈出“走出去”的更大步伐。这在国家战略中得到了更确实的证明。在国家战略中,大连的港口资源得到了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模式是以大连港为核心,营口、锦州、丹东为两翼的组合港。事实证明,以大连港为核心的辽宁组合港一体化进程正在提速,喜人场面扑面而至。
去年11月6日,在大连举办的“2008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省长陈政高面对海内外航运巨头和媒体表示,未来五年,政府将向大连港投资100亿元,以扶植大连港的发展,助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陈政高表示,政府将鼓励大连港对辽宁沿海港口资源进行整合。具体规划为除营口港外,辽宁省沿海其他港口全部列入大连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港口的协同发展。
目前,大连港集团已加快了省内港口资源整合的步伐,认购锦州港增发股份,已成为锦州港第二大股东;与葫芦岛港合作建设煤炭码头;与丹东港的整合前期工作也已展开。在市内,与长兴岛临港管委会、旅顺口区政府共同开发长兴岛及旅顺双岛湾、羊头洼港区,与辽渔集团、北良港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大连港集团董事长邢良忠说:“进一步推进经营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港口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化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与省内和大连市港口企业的业务合作和专业化重组,以资本为纽带,带动锦州、葫芦岛、丹东港等区域内港口的资源整合,构建以大连港为核心的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同时,重点推进与秦皇岛港、曹妃甸港的合资合作,寻求海南及境外港口的发展机会。”
国际航运中心四通八达
没有港口,航运中心便无从谈起;缺少为港口提供运输支撑的口岸集疏运体系,同样难以建成航运中心。我市在着力建设功能完备的港口群的同时,加紧构建路网密集、现代化程度较高、运输工具先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连接、一体化运作的集疏运网络体系。
大连是东北开放的龙头。无论考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还是审视今天辽宁省的决策部署,这一点都毋庸置疑。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历来都有着鲜明的“港口效应”。数据显示,整个东北地区贸易额的87.6%,我省对外贸易额的94.7%,都是通过港口运输完成的。而我市作为东北地区出海的最便捷港口,不仅经济总量在东北中心城市中名列前茅,还以百年大港的绝对优势牢牢控制了东北地区94.5%的外贸集装箱货源,东北开放龙头的头衔非大连莫属。
早在1997年,大连港就开通了东北第一条集装箱班列:大连-哈尔滨双向班列,拉开了大连口岸与内陆腹地之间海铁联运的序幕。如今,大连港集团拥有散粮、木材班列,集装箱班列已达到了9条。今年年初还开行了至俄罗斯的过境班列,成为亚欧陆桥运输的新起点,大连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大连港至哈尔滨、长春、延吉、沈阳、通辽和满洲里的铁路集装箱直达班列,与正在建设的沈阳、哈尔滨、满洲里等内陆集装箱中心站一起组成了方便、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将港口的功能延伸到内陆,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物流服务。由此,大连港常年保持着国内海铁联运集装箱第一大港的领先地位。而以大连港为中心的环渤海公共内支线,为丹东、营口、锦州、烟台等港口架起了通向世界各地的桥梁,大连港也成为全国第二大海上集装箱中转港。
2006年11月6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中国最长的跨海铁路轮渡工程——烟大铁路轮渡开始投入试运营,标志着我国东北至长江三角洲地区陆海铁路大通道正式贯通。随着担负金州至大窑湾铁路运输、运能提高到1亿吨的金窑复线铁路正式通车,长兴岛铁路工程、大连湾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全面推进,与沈大高速公路连通的土羊高速公路、沈大与丹大高速公路连接线、丹大高速延长线等高速公路的顺利竣工通车,大连公路铁路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为腹地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端连着腹地,一端连着世界。2008年,全市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6亿吨,同比增长10.3%,位居国内沿海港口第7位、世界港口第15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52.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8.7%,位居国内沿海港口第8位、世界港口第20位,成为全国第二大海上集装箱中转港。大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822万人次、纯货邮13万吨、飞机起降7.3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12.6%、6.6%和15.9%,空港吞吐量保持东北各机场首位,位居国内城市机场第15位,国际和地区的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4位。
目前,大连基本构筑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化的港口集疏运体系,通过水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等五大集疏运方式,大连将港口的功能逐步辐射到东北腹地、环渤海以及国内外更为广阔的区域,大连在我省沿海与腹地互动的开放格局中的“龙头”地位和带头作用更加突出。
国家战略助推国际航运中心“升级”
今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从而不仅为这片中国最北端的沿海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东北振兴增添新的动力。 大连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口岸城市,只有在新一轮大开放中抢抓机遇,提升能力,当好龙头,才能无愧于国家、省的重托,无愧于辽宁沿海城市的希望和东北地区的期待。其实,从2005年起,辽宁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沿海地带重点开发建设五个工业园区、经济先导区和产业基地,并建设贯穿黄渤海沿岸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将“五点”连接成为“一线”。如今,随着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大连早已做好了再担“龙头”重任的准备。
近看大连,港口建设及其功能提升,无疑是她提纲挈领的精彩手笔。而港口身后一种意在“升级”的“新工业”冲动,更为其龙头态势集聚着足够的动能和优越的潜质。
“积极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对于大连临港产业而言,是一个升级和膨胀的绝佳机遇。”有专家认为,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深入实施,大连的装备制造业无论产业结构还是空间布局,将得到进一步升级和优化,国际航运中心和四大基地建设也将更上一层楼。面对大好时机,大连当然不能错过。
早在2007年7月,《大连市关于充分发挥临港临海优势,加快“两区一带”建设的意见》新鲜出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随之相继出台,迅速完成了与全省沿海发展战略的对接,围绕“两区一带”建设的行动迅速展开。
重新看海,大连找到了腾飞的新起点。走马大连黄渤海沿岸,目之所及的尽是港口腹地的“新工业”脉动。在大窑湾底和大连湾北岸为主的“两区”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内,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如火如荼。大众一汽30万台发动机、塞迈拖拉机、一汽道依茨等投资额和牵动力巨大的项目次第投产,一大批战略性产业的高档数控机床、风电设备、船用大型曲轴、大型海洋工程等项目纷纷布局,汽车、机床、重工装备等产业显现出集群效应。
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英特尔大连芯片厂项目正在抓紧进行。厂房的整体工程已经封顶,首批进口成套设备运抵现场。2007年9月奠基的大连英特尔项目,是我国最大一笔纯外资投资项目,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的“重量级”项目,它的“重量”不仅体现在巨大的投资规模上,更体现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牵动力强的产业类型上。对我市乃至我省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渤海岸边,旅顺经济开发区船舶配套园内,中远造船项目建设正紧锣密鼓。作为“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进驻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中远大连造船项目总投资额38亿元,今年年底建成后将逐步形成250万至300万载重吨的年造船能力,年产值可达70亿元,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造船厂。继续向北,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和“两区一带”发展战略“会师”点上的长兴岛,其造船基地的建设更吸引了世界的眼光。统计显示,在“两区一带”上迅速产生的集聚效应将使大连市到2010年形成600万吨、2020年实现1000万吨的造船能力。届时,这里将成为中国最大乃至称雄世界的造船基地。
渤海之滨,黄海之畔,在“两区一带”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40多公里长的黄金海岸上,大连现代装备制造业凭借得天独厚的临港优势,带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快速“升级”,扬帆起锚。
国际航运中心驶向“新时代”
“国际航运中心是以国际航运枢纽港为基础,以现代化城市为依托,融发达的航运市场,完善的服务体系,密集的航线航班,积聚各种航运要素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大连作为一个具有区位优势、口岸优势、临港产业优势,以及城市功能优势的国际性城市,完全具备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航运中心建设的每一个举措,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局长才力充满信心地说。
事实证明: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正向更高的目标而迈进!
回眸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6年,“大连速度”一直备受海内外瞩目。从英特尔芯片项目,到韩国长兴岛造船项目,到夏季达沃斯年会永久“定居”大连,再到今年中国航海日活动登陆大连……这些重大事件一次次把大连带给世界,开始展示新领军者城市的气质和张力。从很大程度上说,这背后也体现出航运中心建设对于城市功能提升效果的初步显现。
着眼于城市功能的提升,随着我市不断完善适应航运中心建设需要的集疏运体系,物流成本洼地效益极大显现。
多年来,我市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拓展我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2006年,总投资45亿元的金融大厦、信托大厦等5个招商项目落定,大通证券成功重整,荷兰银行入股银河期货等,标志着除现代物流业,金融等其他行业也在健康发展,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着眼于城市功能的提升,我市还大力加强对口岸的建设力度,提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实力”。大连市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通关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了“5+1天”工作制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运行保证体系,口岸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大幅提高。调查显示,目前社会对大连口岸通关软环境的满意率已达到92%,比2004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通过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在大连航运交易市场率先实现“一站式”通关和“一网式”物流交易服务,并首次引进航运人才交流功能,对促进航运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大连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吸引着许多世界著名大公司纷纷来连投资。大连市先后与中远、中海、长荣及美国罗宾逊等知名航运物流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港口建设、物流发展对内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一轮高潮,世界前20名船公司中的15家和全球四大快递公司已入驻大连。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业已绘就,并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大连市将以国际航运枢纽港为基础,向着国际贸易、物流、金融、信息和产业承接转移中心迈进,最终把大连建设成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港口功能强大、临港产业基础雄厚、航运服务体系完善、集聚与辐射作用明显的复合型国际航运中心,使大连成为东北亚地区对国际航运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枢纽。
记者 姜成坤 2009-07-09 来源:大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