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4周年纪念日。自2005年起,每年的这一天被定为中国“航海日”。国家把郑和首下西洋的日子定为“航海日”,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进一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00多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并在随后的28年间七下西洋,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成为世界航海的先驱,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国界,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当时先进的中华文化,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繁荣顶峰。更为重要的是,郑和通过远洋航海实践,向世界宣扬了中国的和平理念。 600多年前,明朝时的中国实力雄厚,郑和率庞大船队访问亚非30余国,不是“耀兵异域”,而是“厚施薄取”。这支由2.7万多人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军舰队”,足以征服航线沿途的所有弱小国家,但郑和并不像军力不足其十分之一的西班牙、葡萄牙后继者那样,既没有抢夺过黄金、钻石、香料,也没有占领过一寸海外领土,更没有向这些地方殖民。相反,所到之处,还向当地人民赠送中国的精美礼品,传授中原发达的天文历法和农业技术,还帮助调停当地不同国家和族群之间的矛盾。 他们带去丝绸、瓷器、茶叶、字画等丰富物产和先进的技术,换回胡椒、亚麻、工艺品等当地物产;所经之处,化干戈为玉帛,经贸加速融通,文化和谐交流,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 这种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的宽广胸怀和友善交往,即使在今天,仍然在爱和平、求发展的人们中产生强烈共鸣。 在郑和下西洋后出现的西方殖民航海模式,其特征则是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论证指出,郑和船队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 随着郑和传奇故事的尘封,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的华夏文明的最后一个辉煌年代结束了,1840年之后,中国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民族先知、先贤奋斗了一个半世纪,在世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华民族又一次看到了重新崛起的曙光,中国以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向世界表达中国和平开发利用海洋的新诉求。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思想和观念意味着开放、文明、先进和崛起。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今日的中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更加离不开海洋,海洋经济作为未来国家经济的重要构成,更必须以海洋作为母体和舞台。 必须承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国人的海洋意识不仅比美、英、日、俄等海洋强国淡薄,连周边的邻国也不如;现有的海洋经济与所拥有的万里海疆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极不相称;对海洋的自然认知、考察与研究也远远不够…… 然而,这一切正在改变:走过4年历程的中国航海日已让海洋、航海、海洋国土意识深入人心,中国海洋经济正在崛起,中国海军也已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彻底摘掉“近海海军”的帽子;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再次将目光转向了海洋,中国的航海精神正在回归,属于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即将到来! 对于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除了激动外,我们更应秉承那不灭的航海精神。人类要进步,就需要不断地探求新知、发现真理。在进入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后,我们看到,当年的大航海发展到了今天的航空航天,人类在实现了登月之后,登陆火星、探索更遥远的星球、实现星际旅行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的科技与生活蓝图,这其中一脉相承支撑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仍然是不灭的“航海精神”。 如果说,600年前中国人开启了人类大航海时代,但遗憾地又退出海洋的话,在今天的航空航天时代,我们尤其要铭记这样的教训。由是看待我们设立“航海日”的意义,便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航海精神”,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奋勇开拓,一往无前。 我们坚信,中国必将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以海洋般宽阔的视野观察世界,用海洋般的胸怀拥抱世界,走出一条崭新的和平崛起和发展之路。 2009-07-09 来源:大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