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航海日首页 > 历年回顾 > 2007年-青岛 > 正文
2007年郑和航海经济文化国际论坛
     发布时间:2010-6-21    

2007年郑和航海经济文化国际论坛

时间:7月10日
地点:青岛汇泉王朝大酒店
主办单位:中国航海日组委会、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青岛市人民政府
主题:弘扬郑和精神,发展航海事业,促进海洋和谐
参会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本次论坛名誉主席乌云其木格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论坛开幕。
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柴泽民,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明先,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长夏耕出席论坛开幕式。
出席论坛开幕式的嘉宾还有: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钱永昌,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方嘉德,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外国驻华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埃莱•埃利•埃蒂安,希腊海运部秘书长卓安诺等。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景瑞、青岛市副市长胡绍军出席开幕式。
交通部水运司司长宋德星主持开幕式。

    领导、嘉宾致辞:

    徐祖远代表交通部部长李盛霖致辞说,早在600多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宏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揭开了世界航海历史新的篇章。今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理解郑和、研究郑和,这充分说明郑和航海对世界经济和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海洋将世界连成一体,航海使世界经济文化融会贯通。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形成共识。爱护海洋环境,珍惜海洋资源,关注航海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航海界的共同责任,也是本次论坛的主旨。

    夏耕在致辞中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他说,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始终与港口航运共生共荣,已经成为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交通枢纽。正是基于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独具的海洋环境特色,青岛分享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殊荣,成为奥运会帆船比赛城市。青岛正在全力打造中国的”帆船之都”,800万青岛市民对海洋的热爱和对航海事业的憧憬正在揭开航海经济文化的崭新一页。 

    柴泽民在致辞中代表论坛的主办单位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说,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提高人们对海洋经济和文化的认识,推动我国和世界海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埃莱•埃利•埃蒂安代表参加此次论坛的外国驻华使团致辞。他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民早期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代表性事件,对于推动世界航海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祝愿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论坛摘要:开幕式结束后,论坛围绕“弘扬郑和精神,发展航海事业,促进海洋和谐”的主题,就郑和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国际公约》与世界和谐、航海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航运发展与造船工业、科学发展观与海洋环境、航海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航运发展与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万明,中国知名商业律师、地图收藏家刘刚,希腊海运部秘书长卓安诺,英国皇家海军退伍军官、《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作者孟席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裁李绍德,A•P•穆勒-马士基集团执行副总裁苏恩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副总裁李建红,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主席吴子恒,国际航标协会理事会主席、国家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国际船级社协会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船级社理事长、总裁李科浚,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维克托,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参赞阿卜杜尔,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上海海事大学校长於世成,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尊南,索马里驻华大使阿威尔先后发表了主题演讲。

论坛发言精粹:

 不能忘记中国海员的另一半

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主席 吴子恒

  600多年前,一个以智慧为舵、意志做桨的航海先行者乘文明之舟,扬和平风帆,将水稻种植技术、渔猎技术、织造技术带到异邦,点燃了十五世纪的文明曙光,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位引领了一个时代航路的先行者郑和,以率先一个世纪的脚步,领跑了世界航海活动。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中国航运事业走向一个新阶段。今天,中国作为航运大国,弘扬郑和精神,发展航运事业,建设航运强国的重任落在了中国海员身上。他们是中国航运的脊梁,是中华腾飞、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我们在关注他们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身后的人,他们的另一半——海嫂们。没有她们,就没有海员队伍的稳定,就没有航运事业的兴旺和小康社会的和谐。
  中国自古就有“好女不嫁撑船郎”的说法,一旦选择海员当丈夫,就等于选择了孤独、寂寞、思念、牵挂、担当、奉献。可中国千千万万的海嫂们,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含辛茹苦,为广大海员营造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她们自强自立、不畏艰难、顽强执着的精神和六百年前郑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她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花前月下谁不慕,新婚绸缪即分离,这似乎成为所有海嫂们的共同经历。可是她们从来都只是说:“去吧,还是以工作为重。”安全是航运事业永恒的主题。海嫂们都有两个习惯,一是打电话或通过Email、电传报平安,通常都是报喜不报忧,二是看丈夫所在地的天气预报,提醒丈夫注意安全。正如海员们所说的那样:“惊涛骇浪中有炽热的爱情相伴,他乡异国有缠绵的思念相随,孤独睡梦中有温馨的祝福相依,再苦再累我们也认了” 。
  “你不能嫁给他。海员长年漂泊在海上,聚少离多,家里的事一点都指望不上,当一个‘海嫂’太苦了,你会后悔的” 。一位母亲对即将嫁给海员的女儿说。这位母亲说得对,她道出了所有海嫂们的艰辛和困难。今天,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日子里,弘扬郑和精神,发展航海事业,促进海洋和谐,不能忘记这些作出特殊贡献的海嫂们。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今年又提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成果,让和谐社会的阳光普照万家。我们可敬可爱的海嫂们,她们为丈夫的航运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艰辛的代价。我们要关心她们的需要,了解她们的疾苦,对她们在情感生活、子女教育、工作家务中出现的困难及时施以援手,让她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人才支撑是成为航运强国的关键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 於世成

  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先河。6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航运强国迈进。而人才支撑,是我国成为航运强国的关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航运的发展重心东移,中国航运市场对世界航运市场的影响日益突出,”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世界航运业关注的焦点。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真正实现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高标准、国际化地培养各种航运人才已刻不容缓。目前航运人才市场上,高级船员紧缺、通晓资本运作与航运法律的人才难觅,英语与专业俱佳的业务骨干不多等等,这些都影响了我国航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理应从满足航运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以培养又好又多的合格人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是世界上船员最多的国家,拥有150万船员,其中内河船员100万,海船船员50万。从事航海教育与培训的机构超过70家,他们都受ISO质量管理体系和国家海事局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监控,以确保航海教育与船员培训的质量符合国际公约和国家海事主管部门的要求,使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
  近年来,上海海事大学根据航运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对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三种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一是”1+1”模式,即”驾通合一,驾驶加通讯”和”机电合一,轮机加船电”,以适应航海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是”2+2”模式,即”英语加航运”和”英语加财会”,以强化航运管理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中的英语教学,使那些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达到英语专业的要求,深受市场欢迎。三是”3+1”模式,即四分之三时间在校内上课,四分之一时间用于各个实践环节,通过中外合作,校企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航运业具有流动性、风险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学校通过这三种途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思路开阔、善于应变、知识复合、勤于动手的有用之才。

   推动”电子航海”的发展    让航海者享受更完美的助航服务

国际航标协会理事会主席 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 刘功臣

  602年前的今天,郑和船队首次远航,随后,他率领船员七下西洋,创造世界古代航海奇迹,其船队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组织指挥之严密,都是当时其他远航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以及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
  郑和的航海活动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决定郑和船队航海活动成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航海安全绝对是主要原因之一。正是他的安全航海之旅,才承载起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才向世人展示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正是安全航海,才造就了郑和这位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古代的航海技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航海技术和国际间合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在国际航标协会的努力下,传统助航设施——灯塔、灯桩、导标、浮标等技术标准得以规范,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了浮标制式,形成了全球基本的航海保障基础。另一方面,新技术大量出现,传统的用于安全助航的设施以及相关的船载航行设备,正被新一代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工具补充或逐渐取代,如雷达、电罗经、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海图(ECDIS)等等,这些新系统的不断应用,使航行安全有了更高的技术保障。
  国际航海界最新的突破性发展”电子航海(e-navigation)”系统,能通过电子方式,在船上和岸上收集、综合和显示各类海事信息,以增强船舶的全程航行能力,增强相应的海上服务、安全和保安能力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能力。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系统平台,目前已有的航海系统都将配合融入这个平台。
  电子航海的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它将极大提高航行的安全性,在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减轻航海者的工作负担。这些技术不仅能减少航行失误和事故,还可以在搜救、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船舶和港口安保、海上资源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另外,由于陆地和海上人员均可预知到达港口、船舶和货物的详细信息,避免港口、航路和水道因拥堵或低能见度受到影响等,它还可以帮助提高营运效益。
  2006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加快了推进电子航海战略发展的进度,决定在海安会的工作计划中增加一项优先项目制定电子航海发展战略。国际航标协会(IALA)正在组织制订电子航海的相关技术标准,加速推进助航服务的电子化。
  随着电子航海的战略越来越清晰,国际航标协会已经做好应对准备,中国海事局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有了郑和精神的感召,在政府和航运界的推动下,我们必将实现电子航海的梦想,使”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 

 中华航海文化是世界航海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王祖温

  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漫长曲折和充满风险的航海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航海文化的发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继承性和交融性,世界航海文化是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那么,中华航海文化在世界航海文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这要从航海工具和航海技术两个方面来看。
  从航海工具上看,中国起步极早。从对世界航海文明的影响而言,公元1119年,朱彧在其《萍洲可谈》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应该指出,这是人类在航海中应用磁性物导航的最早实践记录。从世界航海史角度考察,正是这一航海技术在东西方之间的传播和交融,为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其后西方的哥伦布、麦哲伦等船队开辟海上新航路等世界性重大航海活动,准备好了必要的技术平台。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华航海文化对世界航海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是后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涵之一。
  要传承和弘扬航海文化,其中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就是要形成一个可供当代以及后人阅读和研究的基础文献平台。去年,大连海事大学受交通部委托所承担的”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研究”项目,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案例。这一科研项目要求用6至8年的时间,全面检索、整理、研究自远古至20世纪50年代之间,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史籍、类书、方志、档案、文物、遗址、中外学术研究成果等各类基础文献,将其中与中国航海以及中外航海交流相关的重要图文资料选辑出来,正式出版数千万字的包括正史、别史、类书、方志、考古、海外、学术等内容在内的多卷本《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
    我们相信,这一卷以及以后各卷的陆续问世,将为世人研究中华民族及其与世界上各民族交融建立和共同发展起来的航海文化,提供一个重要和坚实的基础文献平台,从而为人类以和谐和高昂的姿态共同迈进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作出新的时代贡献。

弘扬郑和精神 建设和谐海洋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裁 李绍德

  郑和精神演绎为现代话语,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的思想,二是创新的勇气,三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隆重地纪念郑和,举办航海日的活动,目的也就是要弘扬郑和勇于探索、坚韧顽强、不畏艰险、为国献身、团结和谐的伟大精神,唤起公众的海洋意识和对航海事业的热爱,促进中国及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海洋。
  对于我们从事现代航运业的同仁来说,弘扬和实践郑和精神,就是要与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航运业结合起来,与不断提高航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与和平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环境结合起来,与促进各国人民和谐共处、文化交融结合起来。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中国海运集团在这方面的体会和做法。
  中国海运集团成立于1997年,至今已有10年时间。在这10年里,我们新增船舶903万载重吨,航运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集装箱船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位居世界班轮公司十强之列;油轮船队形成了由12艘VLCC为主力船型的发展规模,结构日趋合理;干散货船队在巩固沿海煤炭运输优势地位的同时,逐步向远洋运输和大型矿砂船发展。
  创新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具有蓬勃朝气的核心。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海运坚持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的创新。船舶是航运企业效益的直接创造者,广大船员是企业的主力军。中海集团一贯秉承尊重船员的优良传统,根据船舶、船员的不同特点,加强船舶文化建设,倡导创建学习型船舶,同时我们在经营管理中贯彻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形成了爱护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和理念。
    中国海运积极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的运作,加强与国际航运公司、港口、大货主的合作,已经在全球五大洲8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与航运发展相适应的营销网络,形成了覆盖面广的全球化经营网络。除了创造经济效益,中国海运的船舶还是一个个流动的国土,也是一个个友好的使者,给世界人民带去中国人民的友谊,并展示着中国航海者和航运企业的形象。
  中海人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企业文化是郑和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我们将进一步弘扬郑和精神,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航运强国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扩大对外开放 实现合作共赢

青岛港集团总裁 常德传

  爱国主义是郑和精神的灵魂。郑和和他的船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伟大成就。时至今日,仍然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为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爱国主义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战争时期,努力杀敌、保卫家园是爱国,和平年代,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就是爱国。作为一个国家特大型港口,我们青岛港就是要建设发展好港口,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好务。多年来,我们以”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为三大使命,大力弘扬”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青岛港精神,把个人的命运、港口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郑和下西洋时,航海条件还很落后,可是他们凭借着科学的态度和大无畏的精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远行万里,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对世界人民的友谊一路播撒。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弘扬郑和精神,就要学习他不畏困难、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过去,中国港口建设发展缓慢,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港口。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改造,青岛港已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码头设施。我们认为,外国港口能做到的事情,青岛港同样能做到。
  郑和下西洋,奉献给世界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它使中国与许多国家互通有无,互达友谊。今天,在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弘扬郑和精神,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港口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是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门户和桥梁,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和弘扬好郑和精神尤为重要。多年来,青岛港始终坚持”扩大开放,强强联合,共赢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大船公司和大货主的合作发展,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实现了航线全球通。特别是2003年7月21日,我们与世界第一大航运公司丹麦的马士基集团、世界第二大航运公司英国铁行集团、中国最大航运公司中远集团,三国四方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签约,共同出资8.87亿美元,打造世界级集装箱码头公司,在国际航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青岛港,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愿意学习和弘扬郑和精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我们最大的力量。


合作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 国家海洋局 | 海关总署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浙江海事局 | 舟山市港航管理局 | 舟山市人民政府 | 航运在线
网站制作维护:航运在线
编辑热线:0411-83010695
大连航运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5-2010
辽ICP备14010677号-1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