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立 陆儒德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指出:“历史曾给过我们辉煌与自豪,也给我们留下遗憾与创伤”。确实,中华民族最大的辉煌在海上,最深的创伤也在海上。明代,中国航海提升到了顶峰,又重重地跌落至谷底,中国在海洋上起伏跌宕,一直沉沦了500多年,这是中华民族最沉痛的历史教训。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世界第一的挂冠一直保持到1890年才被美国超越。中国的航海、造船、港口十分发达,在海洋上独领风骚了好几个世纪。中国完全有条件走向海洋成为先进的海洋活动国家,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中国长期处于“陆主海从”、“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自诩“天朝上国,富甲天下”,囿于高度集权的王朝统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根深蒂固的大陆文化体系,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根本无意走向海洋,窒息了民族的海洋意识与开拓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15世纪,正当世界大步向海洋开拓与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中国却背道而驰,实行严格的“禁海”政策,停罢了航海事业,完全放弃了海洋,导致“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使中国失去了开放看世界、追逐世界潮流的机会,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最终滑落为一个任凭帝国主义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造成“舰毁海防摧,国破山河碎”的历史悲剧和百年耻辱。
郑和航海,举全国之力,将中国的海洋事业推向巅峰,但它呈现皇帝意志,仅为实现炫耀皇威、耀兵异域的需要。离开了对海洋事业的追求和发展经济的杠杆,航海成了无本之木,皇帝一文“禁海令”,彻底葬送了中国辉煌的航海事业。令人扼腕的是,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大规模的航海行动,船员被解散,船厂被荒废,宝船在风化中腐烂,郑和航海图被烧毁。罢黜郑和航海是中国海洋史上的一道分水岭,中国的海洋活动沉沦至低谷。
清朝初期的GDP名义上保持在世界第一,但在封建制度束缚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海洋和江河的主权尽失,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完全被外国掌控,海洋事业失去了振兴的基础,海洋衰落和海防废弛的局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足见明朝停罢航海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影响之深。此时正是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同西方在海洋上开始分道扬镳,拉开了文明发展道路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梁启超在百年前写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既肯定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思扬威德于海外,“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但又指出:“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正是“重农抑商”的封建帝国,扼杀了中国古老的航海传统和自秦汉时代起创立的航海优势,使中国坐失了走向海洋、引领世界的良好契机,错过了可以称雄海洋的历史机遇。
海洋是一个连接世界的整体,任何沿海国家均以水为邻,遂水而达。航海具有开放性、经济性和军事性,既可和平交流,又能武力威胁。历史证明:世界各国无不遵循“走向海洋而繁荣,依靠海权而强盛”的发展规律。中国历史同样说明了“海洋兴,海权强,国家富;海洋衰,海权弱,国家贫”。几乎所有大国的历史,均兴盛于海洋,又衰败于海洋。
早在600多年前,伟大的郑和曾向皇帝谏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1776年,亚当斯在《富国论》中说过:“由于不重视海外贸易,中国的历史、文化停滞了,闭关必趋于自杀。”革命家孙中山犀利地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利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开国主席毛泽东分析中国沉沦史,沉重指出:“从鸦片战争至今100多年,中国受尽侵略、掠夺,灾难深重!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后来日本侵略,都是从海上来的”。这些振聋发聩的警句告诉我们:面对海洋,我们过去失去得太多,今天面临挑战太大,未来对海洋的依赖更大,中华民族再也不能漠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