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航海日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访谈 > 正文
郑和精神民族之光--访中国“航海日”标志设计者张锦华
     发布时间:2009-4-11    
 
    在我国第二个航海日到来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中国航海日永久性标志的设计者张锦华,通过采访,记者被张锦华深深的标志情结所吸引,也为张锦华为弘扬郑和精神,传承海洋文明所作的努力所感动。以下是采访的全文。 

  1、请问您是怎么喜欢上标志设计的? 
     

    我从小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19岁考入了北京服装学院装潢系,从那时起,我就怀着一颗将来要成为一名装潢设计师的美好憧憬。毕业以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我留在了服装学院装潢系工作。三年后,我又去日本学习两年。回国后在北京城市学院担任美术装潢设计的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去年我又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多年以来,我对标志设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我的学习、工作和研究,都集中在标志设计方面,并接受了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我对标志设计有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别样情结。 


2、你是从哪里知道“航海日”标志征集的消息的? 

        我是从我的导师华健心教授那里知道征集“航海日”标志的事的,当时,我刚刚上完标志设计课,这门课程使我对标志的认识在以前积累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升。正在我沉浸在标志课程学习结束的兴奋和喜悦中时,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航海日”标志征集的事。华教授问我,你对设计“航海日”标志有兴趣吗,我说:“有”。“好,那就试试吧。”华教授鼓励我说。从那时开始,我就全身心地投入了“航海日”标志的设计中。这时,距截稿日期已经只剩一周的时间了。 

 
3、请您谈谈设计“航海日”标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通过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年的学习,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那就是不论设计什么,掌握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于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并不急于直接去构思方案,而是静下心来,开始多方面的查找资料,尽可能多的理解和领会设计的背景和内涵。我认为,只有这样设计才会有根,经受得住推敲,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首先我想弄清楚为什么中国要把航海日定在每年的7月11日,7月11日背后有什么故事吗?经过网上大量的查找,我阅读了几十万字的资料。我了解到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日。找到这一信息点,我非常兴奋,因为这等于找到了中国航海日的本质内涵,也就是找到了中国航海日与其他国家航海日的区别。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而灿烂的航海传统和文化。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在28年间七下西洋,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7月11日这一天记载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所有举办航海节的国家在纪念日的选择背景方面,都没有中国郑和七下西洋这么伟大、这么有重大历史影响、这么对人类航海有重大贡献。
    接下来我想知道2005年国务院把郑和下西洋的决策日定为中国的航海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去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国家搞了一系列大型的庆祝活动,在交通部的网站中我看到,“郑和下西洋”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吻合,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所需要的。交通部组织开展“航海日”活动,就是把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和大众化。因此我进一步明确,我的航海日的标志一定要和郑和下西洋的某些特点结合起来。
    此外,我还想知道国家设立航海日还有什么想法?还是通过交通部的网站,我了解到把这一天定为“航海日”,还体现出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这对进一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使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台湾也把7月11日定为“航海日”,海峡两岸在同一天庆祝节日,必将成为联结两岸华人的感情纽带,十分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实现“三通”、推进祖国的统一。中国是海洋大国、航海大国,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有一千四百多个港口和二十一万艘运输船舶。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中国外贸进出口物资的百分之九十由海运承担。航运、港口、渔业、造船、海洋石油开发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已于1973年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已连续八届当选A类理事国。国际海事组织倡导各成员国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海事日”活动,中国确定7月11日“航海日”,也是“国际海事日”在中国的具体实施日期。
    了解完航海日的背景、意义等信息之后,我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路线、郑和船队的规模、宝船的形状、当时的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它的历史 意义、现实意义等等。
    掌握了大量、详尽、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料后,我便开始加工这些信息。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节日或者纪念日来说,应该突出它的日期,尤其对于一个标志来说这一点就更加重要了,因为在标志中突出日期便于告诉人们认知并记住它。可是怎样突出呢?我便开始在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中寻找入手点,我发现郑和下西洋在视觉上给人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宝船和船队,郑和的船队都是大帆船,在郑和云帆高张的航行中,这种舳舻相接、劈波斩浪的气势让世界震惊,而西方现代航海的代表则是大轮船。这时我又在网上查到了香港海事博物馆的标志,它用轮船与帆船图形的结合代表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我应该抓住郑和时代帆船的特征,把“帆”形提炼出来,因为“帆”既能代表帆船,又能代表在郑和时代中国就已经非常发达的多重桅杆等航海技术。另外中国人觉得“帆”又有“一帆风顺、扬帆远航”等很多美好的寓意,所以标志图形的上半部分,我把“帆”形和“7.11”结合起来,用现代手法来表现。
    船和水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先哲们也非常喜欢“水”的性格,把 “7月11日” 定为“航海日”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与发扬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所以我就想到用中国传统的水纹。再加上郑和精神又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精髓和“礼”的精神境界,所以我想在水纹的基础上再赋予吉祥如意的概念,因此标志图形的下半部分,我就把中国传统的水纹与如意纹结合在一起设计。这基本上就是标志图形的最初想法。
    我参加投稿的初衷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即使在投稿之后,我对自己的设计仍在反复推敲,我总觉得我的标志在形式上不够美,但又不知从哪里入手去进一步调整,所以我就去找华教授,请她指导。她告诉我标志下面的中国传统水纹太细了,提炼概括得不够,和上面非常简洁的现代手法“帆”形不是很协调,要把水纹加粗,提炼得更象如意纹和水纹的综合体。所以在航海日组委会通知我作品入围,需要修改之前,我自己已经反复修改过多遍。因为还不知道能不能入围,所以这些修改权当自己的学习提高。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水纹进行提炼概括,而且也尝试让整个标志适合圆形,这个想法和专家们在评选时给我提的修改建议竟然不谋而合。
    在得知我的作品入围,要进一步修改后,我又在华教授的指导下做了反复的修改。修改的重点主要是,首先是在传统和现代设计手法的有机统一上,其次是水纹在空间布局上的美感、动感上,最后是水纹与如意纹的结合上,修改后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这样反复的修改,我觉得收获很大,使我对什么是标志符号,什么是设计提炼等有了更深的体验,其中体会最深的是当标志设计到了一定的境界时,即使一点点的改动,都可能使标志提升一个档次,而这种感觉是要靠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我们系千哲老师的一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做设计不仅要知道怎样开始,而且还要知道怎样结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学会了怎样着手做一件设计,通过设计“航海日”标志,我似乎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应该怎样结束,但这种感觉还需要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不断磨练。
    这次我设计的“航海日”标志能够被采用,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高兴之余,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学校的培养,没有导师的精心指导,没有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 

4、通过设计“航海日”标志,你有什么收获? 


     航海日标志的设计的过程,也是我接受航海教育、普及航海知识的过程。在设计中,我一方面捕捉海的灵魂,另一方面我的灵魂也受到了蓝色国土意识的洗礼。
    在“航海日”标志修改的过程中,航海日办公室主任李育平老师对我的帮助也很大,特别是他给我打的两次电话。第一次是在修改方案提交后的第二天,李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他个人觉得标志下面的水纹改得又过于粗了,这使我陷入了思考,太粗了,怎么办呢?我把李老师的这个建议告诉了华教授,华教授也非常重视,她也在思考解决的办法。最后决定把水纹稍微改细,把原来四个浪头变成三个浪头,使这三个浪头分别对应上“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主题。第二是改得让水纹的动感更强。在第二次审定投票前,李老师又打电话告诉我他觉得我的标志设计说明只是沉浸在历史中,没有说明这些历史与现代航海事业的关系,建议我在设计说明的开头加上:“标志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将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来表现当今朝气蓬勃、扬帆奋进的中国航海事业”,设计说明后面的每一点,也从历史与现代两方面来阐述。李老师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阅历,使航海日的标志从形式到理念都提升了一个层次。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通过设计“航海日”标志,我理解了国民与大海的关系?
    在设计“航海日”标志之前,我查看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通过这样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大海的热爱,并增强了海洋意识。我这才感觉到大海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美、生命源泉,还意味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因为大海是一个国家的蓝色国土,一个国家的航海史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史。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证明了的一个事实。所以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我从一个资料上看到,今天,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淡漠令人吃惊。最近有关部门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在答案中谈到蓝色国土。其中包括很多大学生、大学教授和中、小学教师。他们只知道我国有960万陆地国土,竟然无一人知道我国还有300多万海洋国土。他们对海洋和中国的许多岛屿,如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的情况懵懵懂懂,中国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那么老百姓的海洋意识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在设计航海日标志的日日夜夜里我总在想,如果今后大家一看到航海日标志,就想到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就想到600多年前的郑和和郑和的民族精神,当全体国民都能关心祖国蓝色的国土和航海事业的时候,中国航海日的目的就达到了。我设计的标志就没有白费。
    我国是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又是具有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国家,海洋文明是中华古老文明的重要部分。我明白,今天的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在快速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海洋环境生态的保护,全面、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使我国从陆地走向海洋,向世界传播中华的航海文明,向世界昭示郑和精神,让民族之光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合作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 国家海洋局 | 海关总署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浙江海事局 | 舟山市港航管理局 | 舟山市人民政府 | 航运在线
网站制作维护:航运在线
编辑热线:0411-83010695
大连航运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5-2010
辽ICP备14010677号-1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