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航海日首页 > 学术研究 > 中日甲午海战 > 正文
第 六 章 马关议和与三国干涉还辽(2)马关议和
     发布时间:2009-4-9 13:55:00    

一 李鸿章赴日乞和
 

   二月十七日,即日军占领刘公岛和俘获北洋舰队全部舰船的当天,日本政府声称:中国另派大臣,须有允偿兵费、朝鲜“自主”、商让土地及与日本日后办理交涉能画押之全权。慈禧急欲求和,决定派李鸿章赴日乞和。 

   李鸿章于三月十三日晚自天津登轮,十四日晨起碇,开始了他赴日和谈的历程。 

    先是,李鸿章在京期间,曾奏明酌带随员名单。后在头等全权大臣之下特设参议一职,其位高于参赞之上,以其子李经方充之。李经方曾出使日本两年,“熟悉情形,通晓东西语言文字”注1,故李鸿章颇欲倚重之。在奏明的随员名单中,参赞翰林院编修张孝谦、兵部候补主事于式枚和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徐寿明,皆不到职,“未能随行”注2。最后,随同前往的随员是:参议江苏存记道李经方,参赞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罗丰禄、二品顶戴候选道马建忠、二品顶戴候选道伍廷芳,随从医生四品街直隶候补同知林联辉,随员同知衔候选盐大使陶大均、五品衔河北试用县丞张柳、四品衔直隶州用直隶候补知县卢炳枢、前美国外部律师科士达、前美国副领事毕德格,东文翻译候选直隶州罗庚龄、分省补用知县卢永铭,供事文案委员四品衔同知 用直隶候补知县黄正、五品街候选州判沈云台、五品衔候选布政司经历马祝平、候选知州马家桢,学生蓝翎直隶州用直隶补用知县柏斌、五品顶戴候选县丞黄才俊、知县用指分浙江补
用县丞史悠禄、分省试用县丞洪冀昌、试用县丞高庄凯、江苏试用县丞王崇厚、候选从九品吕梦麟,武弁总兵衔尽先副将杨福同,花翎副将衔尽先补用参将阎钦、花翎游击衔尽先都司吴忠元、花翎尽先游击田尚霖、蓝翎尽先守备吴锡宝、花翎尽先都司柴振邦、尽先都司倪顺、尽先守备邹肇元、尽先千总邱荣、尽先千总杨玉和、把总田锡珍、五品顶戴宋吉修。共三十三人。此外,还有管厨、厨子、茶房、打杂、轿班、剃头匠等仆从多人,李鸿章又聘请法国驻华使馆的慈巴茨斯医学博士作他的随从医生。随员及随从人等共一百三十五人。 

                                                          李鸿章乘坐的“公义”轮到达马关 

    三月十四日晨,李鸿章乘德国商轮公义号,悬挂仿英国旗式而新制的加绣青龙团式的黄龙国旗,科士达乘德国商船礼裕号,同时驶离天津。在此以前,经田贝转电东京,“李中堂愿与所带随员等,均在两船上居住。日本可以不必费事多备住处。”注3公义、礼裕二轮开船后,因遇风浪,在荣成湾停泊一天,故至十九日晨始抵马关。日本外务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带数人到码头迎接。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再奉日本全权办理大臣之命,业已先后抵达马关。其随员有:内阁书记长官伊东已代冶、外务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外务大臣秘书官中田敬义、外务省翻译官陆奥广吉、楢原陈政,原驻华使官书记生郑永邦。日方选定马关红石山下安德天皇祠旁的春帆楼为会谈场所,漏夜准备,从正厅到二楼的楼梯铺上了华丽的地毯。为了方便,伊藤住在春帆楼附近的梅坊,陆奥住大吉楼。准备让李鸿章下榻的引接寺,也装修一新。李鸿章抵达的当天,双方先用书面通知各全权大臣的到达,并规定于次日举行第一次谈判。  

 

    三月二十日,双方全权大臣首次会谈,是为第一次谈判。是日下午二时半,李鸿章带同参议李经方、参赞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以及东文翻译卢永铭和罗庚龄,乘轮登岸,坐轿赴春帆楼。李鸿章在楼下略事休息,于三时零五分步入楼上会议室。日方出席会议者亦七人,除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外,还有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已代治、外务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外务大臣秘书官中田敬义及外务省翻译官陆奥广吉、楢原陈政。伊藤与李鸿章寒喧数语后,即提出:“本日应办第一要事,系互换全权文凭。”注4李鸿章将其所带之黄绸包袱解开,从绘有黄龙图案的筒中取出敕书,连同其英文译本
交给伊藤。伊藤亦打开锦袋,将敕书及其英译本交于李鸿章。李将日方敕书交卢永铭看,将英文译本交李经方、罗丰禄看,并与之低语交换意见。双方对敕书皆未提出意见。于是,李鸿章令罗丰禄宣读拟请停战的英文备忘录,希望“于开议和约之始,拟请两国水陆各军即行一律停战,以为彼此议商和约条款地步”注5。伊藤对李鸿章的提议并不感意外,答以,“此事明日作复”。注6 

    随后,双方便转入一般的谈活。伊藤博文先就中国敕书无皇帝署名事加以发挥:“余所带之敕书上有我皇上之亲署,而中堂之敕书只钤御玺,而无御笔签名,毋宁乃为阙典。”又谓:“前张、邵二使未完成使命,持节空自归去,余等甚感遗憾。然于当时,其敕书既不完备,又似未诚心求好,方产生如彼之结果”。并问李鸿章,“此次贵国修好之心诚否?”李鸿章极力表白说:“我国若非诚心修好,必不派我;我无诚心讲和,亦不来此。”继发表大篇议论:“贵我两国乃东洋之两大国,同种同文,利害攸关。贵国近年进步极速,侪身泰西各邦之列,实令人钦羡不止。然如贵大臣所深知,我国虽待革除之弊甚多,然实行之中不如意事常十居八九。我国与贵国提携,共图进步,借以与泰西争衡,防止白色人种之东侵,此乃两国之共同愿望。今虽一时交战,终不可不恢复和平,且冀更进而为亲睦之友邻。切望贵我两国将为东亚之两大强国,以与欧美持久对抗。庶几变今日之不幸为两国深交厚谊之基础也。” 

    “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之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此实为贵国促成其发奋图强,帮助其将来之进步。我曾审时度势,上疏论列,然未能如贵国之收到实效,殊以为憾。今我国人虽有多数怨恨贵国,而我对贵国反多感荷。缘我国有识之士,鉴于今日之大败,必有所觉悟。倘能恢复两国之和平,以其唇齿相依之关系,促进国家之兴盛,永保东亚之和平,则足以实现两国之宿愿。贵我两国之外,东亚尚有何国耶?我国虽属老大,诚能完备其海陆军,开发其无尽之宝藏,并与贵国相互合作,则与欧洲列强分庭抗礼亦非至难之事。”注7 

    对于他的这番议论,陆奥宗光评论道:“他所谈论的虽然只是今日东方政界人士的老生常谈,但是他如此高谈阔论,其目的是想借此引起我国的同情,间用冷嘲热讽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尽管他是狡猾,却也令人可爱,可以说到底不愧为中国当代的一个人物。”注8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日两国人民终将会友好下去的,然在此际大谈中日提携之道,实无异于缘木而求鱼,对牛而弹琴。不过,李鸿章以战败者的身分向敌乞和,尽力表现出恢宏的气度,以掩盖其艰难的处境,也是不难理解的。 

李鸿章在发表长篇议论之后,提出向国内发密电的问题。围绕着发电问题,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又有一番对话: 

李:“本大臣有电回国,奏明业已抵达及会谈要旨等,可否?” 

伊藤:“中堂之要求可格外通融,前张、邵二氏来此,本大臣未曾允电。” 

李:“多谢厚意。张、邵二人以敕书不完备,致未完成使命,我深感惭愧。彼二人毕竟不熟悉对外事务。” 

伊藤:“中堂谓张、邵二氏对外国事务生疏,而张氏曾任驻美大臣多年。” 

李经方插话:“张大使不过一个普通公使,从未担此大任。”伊藤(目视伍廷芳):“张、邵之失败,此人亦不能无过。”(此时,伍廷芳赧然。李鸿章大笑,又似干笑。)李经方为伍辩解曰:“伍参赞乃奉命自天津随行,未预闻敕书之事。” 

伊藤:“无论预闻与否,既系随行,亦难辞其咎。” 

李:“若当时贵大臣不提出此带专门性之异议,我亦未必不顾年迈之躯而前来贵国也。” 

伊藤(微笑):“忽视外交上专门性事务者,不仅贵国而已,他国亦间或有之。中堂应该承认,不遵守外交之惯例,不能受到应有的礼遇。” 

李:“贵国上有圣明之君,下有辅弼之贤相,故国运昌隆。而我国尾大不掉,徇私舞弊,积重难返,兴利除弊至难也。” 

    所谓“全权不足”,本是日方破坏广岛会议的借口,而李鸿章却承认是中国的过错。伊藤博文则借此而辱使臣,讪笑中国,表现极为无礼,而李鸿章竟不敢置一词之辩。于是,在春帆楼的会议桌上,一方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一方低首下心,昵訾栗斯,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此日,还商定李鸿章一行将于明日上午十时住进引接寺,下午继续谈判。会谈结束时,李鸿章又对伊藤博文说:“方才交贵大臣之备忘录,望明日口头答复之。”伊藤答称:“谨悉。俟详阅后,当以口头或书面答之。”遂散。时为下午四时十五分。 

    三月二十一日,为中日双方之第二次谈判。是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双方全权大臣复会于春帆楼。中方出席者为李鸿章、李经方、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罗庚龄六人,日方出席者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伊东已代治、井上胜之助、中田敬义、陆奥广吉、郑永邦七人。会谈开始后,伊藤说:“对昨日中堂所交之备忘录,兹提出书面答复。我已译成英文和汉文,可先读英译。”随即亲自朗读英译之日方复文。此时,李鸿章取汉译之日方复文读之。陆奥从旁插话说:“译文以英译为正译,汉译或有不清晰之处,如需罗道台翻译,请为中堂译之。”罗丰禄遂拿起英译复文,逐字逐句地译成汉文,并加以解释。李鸿章等端坐倾听。日文复文的主要内容是: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体察目前军务情形,并顾虑因停战所生局面,兹将停战要款胪列如下:日本军队应占守大沽、天津、山海关,并所有该处之城池堡垒,驻上开各处之清国军队,须将一切军器、军需交与日本国军队暂管;天津山海关间之铁路当由日本国军务官管理;停战限期内日本国军队之军需军费,应由清国支补。既允上开各款,则停战日期、停战期限及日清两国军兵驻守划界并其余细目,应即行议商。”注9 

    当时,清廷最迫切期望的是停战,伊藤、陆奥早知其意,因此故意提出这种明知不会被接受的酷苛条件,以迫使中国方面打消停战的念头。 

    李鸿章听完罗丰禄的口译后,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为之大惊失色,口中连呼:“过苛,过苛!”注10他再三向伊藤博文恳商,几乎近于哀求: 

“贵方所指之天津、大沽、山海关三地,实北京之咽喉,直隶之锁钥也。倘贵军占此等要地,我方则反主为客,岂不令人有宛如异国领土之感?”注11 

    “前承贵国请余来此议事。我之来此,实系诚心讲和,我国家亦同此心。乃甫议停战,贵国先要踞有三处险要之地。我为直隶总督,三处皆系直隶所辖,如此于我脸面有关。试问伊藤大人,设身处地,将何以为情?” 

    “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如天津、山海关系北京门户,请贵国之兵不必往攻此处;否则,京师震动,我国难堪,本大臣亦难以为情。”注12无论李鸿章怎样乞求,伊藤决不松口,并限定于三天内作出答复。下午四时二十分,李鸿章离席,遂各回住处。 

    当天,李鸿章即致电总理衙门,告以日方的停战要款。三月二十二日,电达北京,光绪“为之动容”,欲至宁寿宫谒见慈禧,而“慈躬未平,逡巡而退”。是日,奕劻、孙毓汶、徐用仪先散,“往各国使馆商酌”。各公使皆以先索议和条款为要。于是,议定以此意电复李鸿章。二十三日,翁同龢和孙毓汶各出一电稿。经传看后,用孙毓汶稿。翁同龢深感“措词不易也”。注13其电曰: 

    “阅所开停战各款,要挟过甚。前三条万难允许;必不得已,或姑允停战期内认给军费。但恐只此一事仍难就范。昨令奕劻等与各公使面商,均以先索和改条款为要。可告以中朝既允议和,无不推诚相与,可允必允,无须质当。其停战期内认给军费一节,可以允许,若彼仍执前说,则以难允各条暂置勿论,而向索和议中之条款。务将朝廷诚心议和之意,切实讲论,婉与磋磨,总以先得议款为要。”注14 

    此电于当天下午六时三十五分打到马关电报局,至第二天中午始送交李鸿章。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三时,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三次谈判。双方出席人员同于第二次谈判。李鸿章提出宣读对日方之复文,即取汉文正本交给伊藤博文,将英文译本交罗丰禄,令其读之。复文表示对日方“所复停战节略内要款情形,万难照办”,并谓:“本大臣尽心议和之始愿,从未稍减。以期两国和局之早底于成也。”李鸿章既将停战之议搁起,便要日方出示和款。伊藤答应第二天交阅。四时十五分,谈判暂告结束。 

   在此日的会谈中,伊藤博文突然询及台湾之事,表现出对台湾的极度关心,引起了李鸿章的警惕。当时有如下的对话: 

   伊藤;“我国之兵已向台湾行进,但尚未接来自南方之消息,情况难明。不知台湾之民如何?” 

李(突闻“台湾”二字,面讹惊愕之色,故作镇静):“诚如贵大臣所知,台湾居民有客民与土人两种。客氏多来自广东,占十分之四,最为强悍。土人居十分之六。几日前议及停战,贵大臣不肯轻许,盖为出兵台湾之故欤?” 

伊藤(微笑):“决非如此。” 

李:“贵国倘占台湾,英国将不甘心,奈何?” 

伊藤:“英国乃守局外中立,无任何置喙之理由。” 

李:“英国固守局外中立,然此事与其利害攸关耳。” 

伊藤(边笑边说):“利害攸关者非英园也,岂非贵国乎?” 

李:“否。以台湾近香港。” 

伊藤:“近香港何妨?我只进攻敌对之国。” 

李:“除我国之外,英国不欲他国盘踞台湾。” 

伊藤(微笑):“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注15 

    伊藤本答应在第二天出示和款,却又急不可待地露出要割占台湾。李鸿章不敢正面拒之,而大谈英国如何如何,想用英国来吓住日本,也未免太天真了。 

    从三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中日全权大臣共举行了三次谈判。是为马关议和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伊藤博文蛮横无理,耍尽刁滑手段,而李鸿章则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日方终于以酷苛的条件使中国方面自动撤回了停战的提议,达得了不停战而和谈的目的。




注1 李鸿章:《酌带随员约筹经费折》,见《朝鲜档》(2611)。 

注2 《总理衙门收李鸿章文》,《朝鲜档》(2713)。 

注3 北京美国公使馆:《节录中日议和往来转电大略》,见《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34页。 

注4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行三录》第227页。 

注5 《马关会议纪要》,《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89号,附件2。 

注6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进三录》,第227页。 

注7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行三录》,第227页。 

注8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32页。 

注9 以上皆见《马关会谈纪要》,《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89号,附件2。 

注10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33页。 

注11 《马关会谈纪要》,《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89号,附件2。 

注12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行三录》第232-233页。  

注13 《翁文恭公日记》,乙未二月二十六日、二月二十七日。 

注14 《译署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20卷,第24页。 

注15  以上见《马关会议纪要》,《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89号,附件2。


合作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 国家海洋局 | 海关总署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浙江海事局 | 舟山市港航管理局 | 舟山市人民政府 | 航运在线
网站制作维护:航运在线
编辑热线:0411-83010695
大连航运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5-2010
辽ICP备14010677号-1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