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航海日首页 > 学术研究 > 中日甲午海战 > 正文
甲午中日战争纪实八-十章
     发布时间:2009-4-9 11:13:29    

  第八章:黄海鏊战

  大战刚刚开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被炮火击伤,旗舰信号索具被击毁,舰队失去了统一指挥;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济远舰逃离战场,广甲舰随之也逃;大战历时5小时,清军伤亡1000余人,沉没5艘战舰,日军伤亡200余人,一舰未沉。(说明:本章作者未完成,此登载提纲)

  第九章:开始乞和

  历经平壤兵败和黄海失利,太后已经不象战争初期那样与光绪一致主战,老佛爷动起了求和的心思。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有一段颇为传神的记载,乞和的大臣“和我自下午四点钟谈到六点钟。他们两人几乎痛哭流涕,愿意接受任何好的建议,答应今后办这样办那样”。在大清国的实力人物们谋求和平的时候,日本已经做好了把战推向大清本土的一切准备。新的战斗不日即将打响。(说明:本章作者未完成,此登载提纲) 

  第三编:决战(中)     

  平壤、黄海大战结束数天后,日本就成立第二军,任命陆军大将大山岩为司令官,在辽东半岛登陆;而在朝鲜的第一军,则迅速跨过鸭绿江,两军配合作战,向大清国本土发动了进攻。 

  此时,清军是在自家家门上拒敌,有险可守,熟门熟路,优势不言而喻。以光绪皇帝为核心的帝党们,寄希望于战场上能够出现奇迹,扭转战局。然而,本已百蔽丛生的国防力量注定要给大清朝丢尽脸面,注定要让好不容易起点儿雄心的光绪皇帝大失所望,败逃、溃退、互不配合、丢城失地几乎就是大清朝军队摆在我们面前的主流形象。 

  我们要找一场象样的战斗、想找一些象样的理由满足一下我们的自尊、来维持一下大清朝也维持一下我们的面子,竟然是件颇费周折的事情。 

  第十章:鸭绿江防线一日崩溃 

  日军趁夜在鸭绿江上架起两座浮桥,清军竟然毫无察觉;虎山危机时刻,铭军拒不赴援,只是隔河放炮,结果误伤不少守虎山的清军;日军认真制定了攻城计划,但发动进攻时却没遇到任何抵抗,原来清军已经于夜间弃城而逃。   

  东北是大清朝的龙兴之地,盛京(沈阳)是大清国的旧都,祖宗陵寝宫阙所在,关系最为重大,清廷对东北防务非常看重,调集重兵奔赴鸭绿江,谕令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火速率所部毅军,由旅顺进驻九连城,再加上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镇边军和侍卫倭恒额的练军,至10月下旬,集中在九连城附近鸭绿江右岸的清军达到81营近3万人。宋庆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协商,以九连城为中心,沿鸭绿江岸各城镇分兵防守,并修筑了大量的堡垒工事。特别是鸭绿江防线的中心九连城一带,修筑大小堡垒40余处及炮台多座。垒高三四米,厚达一米,日军山炮也难以摧毁。堡垒外挖了深壕,设置障碍。垒后高地设置炮台,可以俯射江面。在安东县城北沿2公里长的鸭绿江岸也修筑一系列连堡,并在县城西、北高地修筑炮台多座。应该说清军工事不可谓不坚,兵力不可谓不足,如果指挥得当,团结一致,军心振作,完全可以给日军以重创。 

  但,问题是清军除了工事坚固、兵力尚足外,其他优势却几乎一条也没有了。 

  进行一场战争,尤其近代战争,指挥调度至关重要。作为高级将领,必须有敏锐的判断、果断的部署和一点儿不可或缺的冒险精神。作为清军的总统,宋庆缺乏的正是这些素质。宋庆(1820-1902)是山东蓬莱人,行伍出身,曾经与太平军、捻军作战,44岁时授南阳镇总兵,55岁任四川提督,1882年(62岁)移屯旅顺,189 4年赏加尚书衔,此时已是74岁高龄,须发皆白,人称白发将军。宋老将军行伍出身,打仗绝对不是门外汉,但他的主要战斗经历都是对付国内农民起义军,近代战争的常识并没有多少。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他的实际统帅效果更要大打折扣。大兵团作战,相互协调彼此配合至关重要。否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1+1不但出不了2的效果,有时甚至连1的效果也出不来。鸭绿江防线近3万人,番号不下十几种,毅军、盛军、铭军、奉军、镇边军、黑龙江齐字练军、芦榆防军、盛字马步练军……要是再具体到营,那更是五花八门。一个名称就意味着一股军事力量、意味着一个利益集团,如今即使皇上派给他们一个总统,能不能统起来那是要大打折扣的。事实上,在此后的战斗中,宋庆能有效指挥的也主要就是自己的2500余人毅军而矣。这不是宋庆无能,陆军体制如此,换了谁,也改变不了这种事实。制度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执拗的。 

  除此之外,他是总统,但没有调动整个防线部队的权力,谕旨十分明确,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军队不归他调动。而且依克唐阿是满人,是大清龙脉之地的将军,根本就没有把汉人提督宋庆放在眼里。这一点,在两人首次见面时就完全暴露无遗。当时宋庆与依克唐阿协商两人分段防守,依克唐阿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只说本将军奉命防守九连城。没有办法,最后请旨定夺。整个鸭绿江防线,其实就如一盘散沙,并未真正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 

  还有士气,更是让人担忧。鸭绿江防线部队除依克唐阿、倭恒额及宋庆所部1万人外,其余的就是平壤败军,带伤脚肿者十有八九,而带着枪械回来的十不过六七,每条枪子弹仅有数颗。虽经补充,但弹药不足的问题非常严重。各军纪律松驰,特别是被卫汝贵带坏了的盛军,依然是“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杀之不止,责其统将亦徒涕泣伏罪。”这样的军队打仗根本不能指望,而且还要“防其骚扰。”(参见宋庆电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3》第187页)。 

  白发将军以74岁高龄亲临前线,忠勇之气值得我们佩服。临行之前,他立下军令状:“此行若不能奏功,一死殉国而已。”但,老将军率领这样的军队,对付的不再是他熟稔的“乱民”而是高度近代化的军队,要想 “奏功”又谈何容易? 

  10月23日,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率幕僚在义州统军亭观察清军布防阵地后,确定24日拂晓发动对清军鸭绿江防线的进攻。望着一江之隔的满洲,这位精于柔道、剑术、有着良好私塾底子的陆军大将,禁不住陡生豪情,诗兴大发:对峙两军今若何?战声恰似迅雷过。奉天城外三更雪,百万精兵渡大河。 

  日军第一军的作战部署是,在清军虎山前哨阵地前的鸭绿江架桥进军,第一步攻占虎山,然后以全力进攻九连城。 

  10月24日上午11时,为了迷惑牵制清军、掩护架桥队夜里架设军桥,日军步兵第十八联队佐藤正大佐率部向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进攻。这一带水位较浅,容易徒涉,而且这里清军防御薄弱,只有倭恒额的齐字练军春字营250人和一哨骑兵50人,外配两门大炮。下午1点30左右,日军完全占领安平河口,倭恒额、依克唐阿根本不顾整个鸭绿江防大计,率军向北退往宽甸。清军鸭绿江左翼防线就这样轻易被日军攻破了。日军占领安平河口后,怕孤军深入陷于清军包围,就驻扎在安平河口,等待次日配合第三师团作战。 

  驻义州的日军大队于24日晚乘黑夜在虎山对面的江面上架起两座浮桥,驻守江对面的清军竞毫未查觉。部分日军在夜里渡过江桥迂回抢占虎山东方高地。天助日军,25日早晨是个大雾天。第三师团长桂太郎率师团本队乘着大雾于六时越过军桥,从正面向虎山高地发起进攻。早已埋伏在虎山周围的日军也发动了攻击。同时,列队于鸭绿江对岸朝鲜义州统军亭附近高地上的日军炮兵,也以排炮向对岸虎山清军阵地猛烈射击。虎山立即陷于日军三面围攻中。 

  虎山在九连城一带防御体系中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九连城东北,形如蹲虎而得名,东临鸭绿江,南隔叆河与九连城相望。即可有效控制鸭绿江面,又可与九连城声息互通,是日军进攻九连城的最大障碍。而如果虎山落入日军手中,则可居高临下,炮击九连城。清军总统宋庆当然也明白虎山的重要性,10月24日,他查看鸭绿江防线后,认为“虎耳山界于江河之间,势极崇隆,实占形胜……若先据此山,凭高临下,便可夺贼气而利守御。”他悬赏选将守虎山,部下毅军分统马金叙自告奋勇选五六百人登山筑垒防守。宋庆又令聂士成在山边驻扎,宋得胜为游兵策应。 

  自告奋勇守虎山的马金叙,是李鸿章的老乡,安徽蒙城人,淮军将领,曾跟随刘铭传与捻军作战,积功至总兵。十几天前才任毅军分统,跟随宋庆驻守九连城一带。日军突然发起进攻后,他处变不惊,激励部下说:今日之战,关系甚大,虎山存亡,悉赖尔等,须同心协力,以御敌人。士卒皆大呼,愿效死,保守虎山。在进攻开始后的近一个小时里,面对日军的除了马金叙的五六百人外,还有附近聂士成率领的两千人马。聂士成的这两千人,是败走牙山、再败平壤、原归叶志超统领的芦榆防军,六七天前(10月18日),清廷下旨查处叶志超,这支军队归聂士成统领。聂士成算得上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数得着的战将,在他的督率下,这支历经两次战败的军队表现出了难得的勇气。日本人川崎紫山在他所著的《日清陆战史》中称赞说:芦台兵镇定自若,善于防战,并从栗子园后方营地陆续派出援兵至前面堡垒,其射击颇为猛烈难当。 

  但敌我力量悬殊,七点左右,日军抢占了虎山东面高地,清军腹背受敌,形势危急。宋庆派马玉昆、宋得胜率毅军马步两千人渡过叆河,驰援虎山,又令九连城铭军派队赴援。在义州统军亭督战的山县有朋,见清军派出援兵,立即命令立见尚文率领左翼队渡过军桥,在炮火掩护下,前来截击清军援兵。马玉昆、宋得胜见后路即将被截断,只好率军撤退。于是聂士成、马金叙的部队陷入四路日军重围中。日军发起四次冲锋,都被马金叙率军击退,但队勇伤亡过半,他也受伤二十余处,弟弟阵亡。宋庆几次命令铭军支援,铭军抗命不尊,拒绝赴援,连叆河也没过,只是隔河放炮,而且发炮误伤清军甚多。终于,虎山守军无力支持。马金叙的部下劝说:公虽勇敢,但是寡不敌众啊。与其同归于尽,不如留此身以图恢复。且援兵不至,非公之罪。于是马金叙率数百人渡叆河撤走。(参见《甲午战争人物传。马金叙》第89-91页;宋庆电报,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中日战争》第164、165页;《安东县志》第八卷,第90页) 

  11点半,日军占领虎山。 

  虎山虽然易手,但进攻九连城尚有叆河相隔,叆河“深及马腹,宽七十余丈……水急,甚难渡”(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3》第187页),而且九连城北面沿山脊建有炮台四座,连接一系列堡垒,控制叆河河口谷地;从九连城东北高地沿叆河岸堤约3000米的地段,修筑堡垒,设置炮位,又在其后方高地上构筑炮台数座,控制着鸭绿江面。日军要想攻占九连城也非易事。 

  当然,这需要清军能够坚决抵抗为前提。 

  可惜,这个前提几乎不存在。 

  虎山失守后,只是隔河放了几炮的刘盛休所率铭军首先“惊溃”,接着与日军一个照面都未打的盛军“十数人乘势哗溃,纵火焚烧军械”(参见易顺鼎《盾墨拾余》,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1》第111 页),清军大乱,不战而逃。此时,宋庆的毅军营哨官伤者十之有六,无力继续抵抗,于是放弃九连城,连夜逃到凤凰城。 

  攻必占、伐必胜的日军,并没敢过于小瞧清军。下午一时,山县有朋率第五师团渡过鸭绿江,在虎山设置军司令部,认真策划进攻九连城,计划于26日凌晨,由桂太郎率第三师团从栗子园迂回到九连城西面蛤螟塘附近,进攻九连城的侧背;由野津道贯指挥第五师团沿叆河右岸,进攻九连城东北面。另派部分兵力由鸭绿江进攻安东县以牵制清军。 

  26日拂晓,日军按计划向九连城发起进攻。首先用炮火进行轰击,但城中却寂然无声,唯见鸟雀惊飞。派出士兵攀越城墙侦察,发现全城一空,到此方知清军已弃城逃跑。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九连城。 

  进攻安东县的日军也同样没遇到任何抵抗,因为驻守安东县的清军闻听九连城弃守,也于25日夜全部逃向大东沟及大孤山一带。 

  至此,苦心经营半月有余、重兵防守的鸭绿江防线,不到两天就完全崩溃。 

  关于鸭绿江防线之战,我们在清廷的多种资料中,经常看到日军伤亡惨重、“死伤相踵”、“死伤多人” 之类的表述,但日军完全占领数十里、堡垒重重的鸭绿江防线,死亡仅34人,伤仅115人。而清军仅战场遗尸即达500余具,其中牺牲于虎山的清军即达333人。日军战利品也相当丰富:大炮78门,步枪4400挺,400多万发枪弹和5000多石军粮。(参见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2卷;宋庆《大清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中日甲午战争全景纪实》第189页) 

  清军溃退的步伐并未就此打住。 

  鸭绿江防线崩溃后,左翼防线的依克唐阿、倭恒额向北退往宽甸;右翼防线驻守大东沟、大孤山一带的丰升阿、聂桂林退往岫岩;防守虎山、九连城的清军则退往凤凰城后,竟然弃而不守,继续溃逃。 

  凤凰城是大清东边道道台驻地,人口2万,是商业繁盛之地,也是奉天至朝鲜的东南要道。十月二十六日,到达凤凰城的清军计有吕本元、孙显寅所部盛军步队十二营一哨、马队五营二哨;刘盛休率领的铝军步队三营、马队一营,聂士成所部芦榆防军步队三营;宋庆本部毅军步队十营,以及江自康之仁字虎勇及耿风鸣所部奉军等。凤凰城地势平坦,城墙高整,凭险固守,完全可以抵挡一阵。 

  宋庆原也想背城一战,以挫敌锋,但大多数清军却没有这样的想法。“士气沮丧,队伍混乱,加之兵杖器械多数遗失”(参见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637页),已成惊弓之鸟,无心再战。为了能够继续抢劫并溃逃,夜里“溃兵与土匪纵火于南门,声言倭人追至,乘势抢掠城中,军民惶乱”(易顺鼎《盾墨拾余》,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1》第111-112页)。宋庆面对这种形势,知道凤凰城根本无法固守,于是奏请再退防守大高岭(摩天岭)。这帮击敌无胆抢掠有招的败军在退出凤凰城时,“于城外到处纵火,烟焰焦天者一昼夜,城南千余户化为灰烬”(参见川崎紫山《日清陆战史》,第4卷,第198页)。 

  10月30日,立见尚文率领混成旅团占领凤凰城,并在道台衙门设立了旅团司令部。 

  大东沟、大孤山也先后于10月27日和11月5日被日军占领。 

  11月8日,依克唐阿率军退出宽甸,不久便被日军占领。于是,整个东边道不到半月的时间内完全被日军占领。日本在安东县设立民政厅,开始实行殖民统治。 

  在日本第一军长趋直入,势如破竹的同时,第二军也在辽南攻城掠地,号称东方“君士坦丁堡”的北洋军港旅顺告急。11月7日,宋庆奉命南下救援。且让我们放下辽东的战事,去看一看辽南战场。(阿鸿)

来源:http://wenxue.beelink.com.cn/read.php?id=2131&cid=1

合作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 国家海洋局 | 海关总署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浙江海事局 | 舟山市港航管理局 | 舟山市人民政府 | 航运在线
网站制作维护:航运在线
编辑热线:0411-83010695
大连航运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5-2010
辽ICP备14010677号-1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