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用一天一夜时间,草拟了一封上皇帝的万言书,反对求和,要求再战,18省举人共1300余人在万言书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光绪皇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批准和约。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清廷交付日本库平银3000万两,赎回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有关内容传回国内后,清廷有意透露给俄德等国,希望引起列强的干涉,扼制一下日本的贪欲。
这个办法见效了。俄、法、德三国联合起来向日本施加压力,阻止日本割取辽东。当然,他们都不是出于“公义”,打的都是自家的小九九。主导的是俄国。俄国早就对中国东北梦寐以求,如果日本人割去了辽东,便有了进攻黑龙江的基地,东北还有俄国的份吗?俄国正式向德法两国提出了一起干涉的建议。法国是俄国的盟国,当然要同意。德国同意,是因为打算乘机在中国得到一个不冻港,而且俄国将力量引向远东限制日本,德国东部边境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4月23日,俄德法三国同时就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提出异议。俄国公使提出一份口头备忘录:“俄国皇帝陛下之政府,兹查阅日本国向中国所要求之媾和条件,对辽东半岛归日本所有一节,不但认为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时亦使朝解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以上实对将来远东永久之和平发生障碍。因此,俄国政府为了向日本国皇帝陛下之政府再度表示其诚实之友谊,兹特劝告日本国政府,放弃确实领有辽东半岛一事。”同时,俄国命令停泊在日本各个港口的所有舰艇,在24小时内作好随时起锚出港的准备,德皇也命令在中国沿海的舰队司令将军舰集中在华北的港湾,与俄国舰队取得联系。当时日本大军在外,国内唱“空城计”,如果沙俄等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但日本也不甘心放弃到口的肥肉,不断与三国进行交涉,一时没有结果。
李鸿章与日本签定割地赔款的和约的消息传开,反对和约的折呈雪片样飞向北京。
4月20日,即《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即电总理衙门,请求代奏阻止和议。他在奏折中列举《马关条约》将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反对对日妥协屈服。
4月23日,翰林院编修李桂林、宋伯鲁、徐世昌、徐仁铸、叶昌炽等83人联衔上奏,反对割地赔款的讲和条约。认为“所定条约,则目前之患愈深,日后之忧更大,既不能苟安于旦夕,且无从补救于将来,非暂缓批准,审议详筹,不足以舒切患而存国脉。”
同一天,国子监祭酒陆润库等上奏《请宣示和议条款折》、《和议要挟难堪请饬廷臣会议折》,请求召集王公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公同会议,加以驳正。
4月24日,军机处收到山东巡抚李秉衡于19日发出的关于拒约再战的奏折,内称:“如彼族要挟过甚,则拒其和议,勿为虚声所恫吓,勿为浮议所摇惑”,“臣虽老惫,愿提一旅之师,以伸积愤,即捐糜顶踵亦所不惜”。
4月25日,帮办北洋军务四川提督宋庆致电督办军务处,要求拒约再战。电云:“窃闻倭人逞其狡悍,无理要挟,既索巨款,复思侵地,为天下人所切齿,内而廷臣言路,外而疆吏,纷纷力争,莫不出于忠愤;况身在行间,敌忔之誓,不与共戴。”“庆一介武夫,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
当天,还有内阁大学士额勒和布等代奏侍读奎华等内阁官员155人的条陈,内称:“今闻倭人藉端要挟,有赔款、割地、屯兵各条,此诚五大洲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也。”请求“皇上乾纲独断,万勿批准约章,饬下王大臣再行妥议,毋贻后悔。”
户科给事中洪良品上奏《请立毁和约片》,言辞激烈,鞭辟入里。他认为日本如此要挟,是由于李鸿章“有心退避以就和局,倭人亦即窃透此意以肆邀挟。”李鸿章则“为倭铺张声势,用心恐吓朝廷。”(这话真是说得一点不假,无论李鸿章是否有心,他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作者)他请求皇上“圣明独断,立毁和约,勿循一切纷纭,以杜妄议。”
4月27日,裕禄、长顺、依克唐阿等九人联名电奏:“目前兵力民情,均属振奋,仍尚可用。”“若议和公允,则尚无失进退之义;倘过于受欺,则虑民心难服,不久必复生衅,是目前之和难以持久,而将来之患所忧尤大。”“万一彼族坚执不回,则以奉省兵团而论,尚可与之力战。”
4月30日,都察院代递广东举人粱启超等81人呈文,内称:“台湾既割,滇粤垂翦,即及广东,诚不忍桑梓身家将沦左袵,上之为国,下之为家,怀抱愤郁,迫切呼号。伏乞皇上俯察民情,深计后患,保全疆土,严饬李鸿章订正和款,勿割台湾。”
当时齐集京师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的无比愤慨,在松筠阑集会,商讨联合请愿,反对屈辱议和。会上公推广东举人康有为起草请愿书稿。康有为用一天一夜时间,草拟了一封上皇帝的万言书。书中痛切陈词,剖析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严重后果,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反对求和,要求再战。在万言书上签名的18省举人共1300余人。这份万言书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朝野上下一片反对议和之声,而批准换约日期迫近,是战是和光绪进退两难。4月25日,他与总署的庆亲王等人请见太后,面陈和战大计,太后却又生起“政治病”,不见,令“一切请皇帝旨办理”。
能否一战军队最有发言权。这一天中枢电旨分致主持前敌军事之钦差大臣刘坤一及署北洋大臣王文韶,征询在军事上之把握,借以决定和战。刘、王接电后迅速与诸将商讨,而后分别回电。王文韶回电较简,称聂士成等军必可一战,关内外诸军则“不敢臆断”,对再战成败没有把握。刘坤一复电主战,认为持久二字,实为制倭要着。然而又说“坤职在兵戎,宗社所关,惟有殚竭血诚,力任战事,此外非所敢知。”意思很明确,我是军人,国家危难,只有拼死一战,是战是和我没法说。一句话,对能否取胜也同样没有把握。
换约日期是5月8日,以当时交通状况而言,自北京至烟台至少需四五天,最迟必须在5月2日决定批准与否。太后已经多次对光绪施压力,令速成和局,主和大臣已备好了批准条约后宣示天下的上谕底稿。恰恰这一天,北洋王文韶报灾电报到,称前几天大风雨之后,海啸成灾,沿海防军皆为大水所冲,人员准备,损失甚重。“新河上下各营被冲,水深四五尺,淹毙甚多,计六十余营被其害,北自秦王岛(即秦皇岛——作者),南至埕子口,皆然。”(参见《翁文恭公日记》,转引自《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第210页)这无疑又是对光绪的一大打击。这一天,在主和大臣们的劝说下,光绪不得不批准换约。易顺鼎在其《盾墨拾余》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记述:“四小枢(指恭亲王奕訢、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孙毓汶和徐用仪四人——引者)合词请批准。上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候否?济宁(孙毓汶)认为万不可恃。恭邸(奕訢)无语,乃议定。皇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转引自《甲午悲歌——中日战争》第189页)
次日(5月3日),换约大臣候选道伍廷芳、升用道伍联芳离京赴山东烟台。5月8日晚10时,中日双方在烟台顺德饭店完成了换约手续,《马关条约》正式生效。
日本政府经过种种努力,无力拒绝三国(主要是俄国)归还辽东的要求,于5月5日正式向三国表示接受劝告,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中日换约后的第二天(5月9日),俄国驻日公使奉政府训令向日本外务省称:“俄国皇帝陛下政府得到日本国已放弃对辽东半岛永久占领权的通告,认为日本国皇帝陛下政府由于此项措施,更足以表示其远风。兹为世界和平,特向贵国致祝贺之意。”
(日本当然不会乖乖的把辽东还给中国。7月19日,向清政府提出赎辽费5000万两白银。经三国折衷,赎辽费减为3000万两。1895年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签订了《交还奉天省南地方条约》,规定清政府于1895年11月16日,交付日本政府3000万两库平银,赎辽东半岛,3个月内日军全部撤离该地区。1895年12月25日,清政府将辽东半岛全部收回。)
5月21日,光绪特降朱谕公告全国臣民,宣示和约已定:近自和约定议以后,廷臣文章论奏,谓地不可弃,费不可偿,仍应废约决战,以期维系人心,支撑危局。其言固皆发于忠愤,而于朕办理此事,秉权审处、万不得已之苦衷,有未能深悉者。自去岁仓猝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少宿选,兵非素练,纷纪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至今日而关内外情势更迫,北则竟逼辽沈,南则直进京畿,皆现前意中之事。陪都为陵寝重地,京师则宗社攸关,况二十年来慈闱颐养,各极尊崇,设一朝徒御有惊,则藐躬何堪自问?加以天心示警,海啸成灾,沿海防营,多被冲没,战守更难措手;用是宵旰徬煌,临朝痛哭,将一和一战,两害熟权,而后幡然定计。此中万分为难情事,乃言者章奏所未详,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者也。兹当批准定约,特将前后办理缘由,明白宣示。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念,勿鹜空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参见《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第206、207页)
来源:http://wenxue.beelink.com.cn/read.php?id=2134&ci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