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航海日首页 > 海洋文化 > 航海人 > 正文
天风海浪铸魂魄——记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全国“航海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张毅
     发布时间:2009-4-8    
我深深地爱着蓝色海洋,因为她是抚育我成长的摇篮,是成千上万的人们赖以生存的蓝色牧场。
  ———摘自张毅《男人与海》前言
  2008年7月11日,中国第四个航海日庆祝大会在江苏太仓启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的“航海终身贡献奖”揭晓:我国航海、海洋、造船、渔业、海军等涉海行业的12位老功臣荣获此项殊荣。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毅,作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奠基者和海洋渔业的领军人物名列其中。此时,恰逢张毅献身海洋渔业四十载,人生度过甲子之年。
  “我出生在金州向应乡土门子村,从小就特别喜欢在池塘里扎猛、摸鱼。母亲让算命先生给我批八字,那先生说‘你儿子是水命,一辈子都离不开水’。”当张毅把孩提时的经历让我们共享时,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我是学航海捕捞专业的,1968年毕业分配到辽渔当了一名船员。也许是命中注定吧,我这一辈子还真的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海洋捕捞可不同于池塘里摸鱼,茫茫无际的大海风云变幻、凶险莫测,龙口中夺鱼危机四伏啊。”说着,他给我们讲了一段自己“走麦城”的经历。那是1979年8月,在舟山外渔场。刚过而立之年的张毅,已经从船员、大副、生产技术调度室副主任,走上了渔轮大队大队长的岗位,并授命担任捕捞生产总指挥带队出海作业。连续几天,张毅率领船队实现了高产,船员们都异常兴奋,正当他们要抓住诱人的鱼群、装满所有的渔船时,传来了台风生成、加速移动的消息,同时,公司领导又发来船队回港避风的电报。
  正值血气方刚的张毅和船长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几乎令他自责一生的决定:抢在台风到来之前,再多下几网。结果与12级台风不期而遇,并且掉进了“台风眼”。张毅在自己的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8月14日是我一生都后怕而无法从记忆中抹掉的一天,那一天充满着黑色。我和船长两个人手挽着手,带领着弟兄们一步一步地从一个世界开始走向另一个世界,面对着死亡,绝望而悲壮。”
  对于当时的情景,张毅后来是这样描写的:“惊涛骇浪!船一会儿钻进浪里,一会儿又冲出来,一会儿立了起来,一会儿又栽了下去,一头一个猛子。———海天翻滚,阴森狰狞,整个空间在疯狂地搅动着、旋转着,好像非要把船撕烂、剁碎,然后再把我们血肉模糊地扔进地狱不可!我感觉到死神的魔爪正在抓住我的后背。”
  而在与死神顽强搏斗的关键时刻,船长又负了重伤,张毅不得不亲自操舵,带领弟兄们勇闯鬼门关。
  “生与死的拉锯战,激烈地进行了五个多小时,渐渐地,包围着我们的狂风巨浪开始退却……”
  8月17日傍晚,张毅和他率领的42名船员,驾驶着两艘伤痕累累的渔轮,终于回到了母港。
  此后,有人称他的经历创造了渔船航海史上的奇迹,但张毅每每谈起,总怀敬畏之心。他曾作诗曰:“斗胆误闯鬼门关,殊死苦渡众生还,愧我无颜见父老,男儿功名岂可现。”
  直到现在,张毅身为辽渔集团的“掌门人”,他的人生仍然和大海息息相关,甚至是一种不屈的抗争。他始终强调,在海洋渔业这样的高风险行业里,安全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指挥安全生产的过硬本领,必须具备关键时刻指挥若定、令行禁止的威望,必须具备临危不乱、处置得当、化险为夷的才能。1998年,辽渔集团所属远洋公司一艘船在南太平洋某海域航行时,在环形礁位于高潮时搁浅,非常危险。船员惊慌失措,船长连发几封电报要求弃船。事故现场又远在万里之外,张毅顶住压力,指令决不允许弃船,谁弃船就处理谁。因为,多年的航海经验告诉他,高潮搁浅,船不会沉没,船员暂时没有生命危险。而出事地点在大洋深处,就是美国海岸警备队派飞机去救援也得飞七八个小时,如果弃船救援就会失去目标;而且那个海区随时都会有强风暴出现,再加上巨大海流,弃船人员会被风浪拉走四处漂流,想找恐怕都找不着。一旦出现海洋风暴,或者遇到鲨鱼,他们生还的希望将非常渺茫。所以,张毅三令五申不准弃船,很果断,很坚决。同时,一边通过电报鼓励船员保持信心、稳定情绪,一边联系美国海事救助,联系兄弟单位船只救助,急令本部在临近海区作业的船只全速赶往出事海域救助。最后,船员在船上呆了15天,全部获救了。
  显而易见,经过那次台风的洗礼,张毅更深刻地领悟了大海、更深刻地领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天风海浪也铸造了张毅的魂魄。
  “张毅的血管里奔腾的是海水,记忆中回荡的是涛声,整个的生命乃至整个的灵魂都浸透着大海那蓝色的畅想。”
  ———辽宁一位作家对张毅的评说
  是的,张毅爱海,他以海为伴、为海而痴。但他对海的热爱不是来源于浪漫的情怀,而是出自于国计民生的现实需求。
  1984年8月22日,36岁的张毅被委任为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公司总经理,当时公司捕捞亏损达590万元,职工的工资都难以按时发出;而传统作业海域的渔业资源逐年衰减。全公司16000名员工的眼睛盯着他,张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别无选择,张毅的目光投向了远洋。据专家估计,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鱼类、贝类及水生植物,可以满足300亿人口的全部蛋白质需要,可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还不足1亿吨。他敏锐地发现,开发远洋渔业大有可为。
  张毅的思绪在流动,记忆把他引到了阿拉斯加海域。作为中国渔业代表团的一员,他曾到这里访问,亲眼看到日本、苏联、波兰、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远洋渔轮竞相到此作业,收获颇丰。人家能搞远洋开发,我们为什么不能?
  一个“让出近海渔场,开发远洋渔业”的战略构想在张毅的脑海里浮现、酝酿。10月,远洋办公室成立,开始具体运筹如何发展远洋生产。
  1985年1月24日,公司九届一次职代会通过了张毅总经理提出的企业经营“由封闭性转向开放型,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由粗加工转向精加工,由近海生产转向远洋生产”的战略决策。
  张毅雷厉风行、说干就干。1985年4月,全国第一个远洋渔业企业———辽宁远洋渔业公司成立。紧接着,张毅又亲自带队考察白令公海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处于北太平洋的这片海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但气候条件相当恶劣。据记载,曾有一年,某国一个船队的船员全部冻死于此。此外,某国为占有海洋资源,还制定了繁多的法律条文来制约外来渔轮作业等等,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如影随形。
  面对这陌生的海域、恶劣的气候以及种种制约因素,考察组有的成员困惑了、动摇了。
  张毅却不为所动:“我们既然选择了海洋捕捞作为自己的职业,就别指望天天过太平日子,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就迈不出发展民族远洋渔业的脚步!”
  张毅又加快了实施“风险决策”的步骤,他迅速赴美与有关方签订了北太平洋渔业合作生产的协议,并很快从德国购进了3500吨级大型单拖艉滑道加工渔轮,并且一个富有深意地取名“耕海”轮。当年11月13日,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耕海”轮驶向白令海,揭开了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序幕。
  禁区的突破,又促使他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张毅和他的“一班人”带领他们的远洋船队,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渔场。
  在北太平洋海域,他们的北洋船队捕鳕鱼、网鲽鱼、钓鱿鱼,从阿拉斯加湾到白令海、从鄂霍次克海域到华盛州渔场,连创佳绩:“耕海”和“耘海”轮创造过一个航次自捕狭鳕鱼超万吨的记录,“同兴海”轮则写下了年捕鱼18000吨、盈利3272万元的辉煌。在南太平洋海域,他们的金枪鱼钓由探捕到形成规模,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在大洋洲新西兰200海里之外,他们探捕棘胸鱼;在摩洛哥渔场、几内亚渔场、安哥拉渔场、毛里塔尼亚渔场,他们的西非船队捕捞章鱼、墨鱼、鱿鱼、硬体鱼、非向鱼……
  在南太平洋距智利200海里之外水域,他们探捕竹荚鱼获得成功。作为中国远洋渔业的领航者,辽渔集团的远洋捕鱼船队驰骋在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辽阔的蓝色牧场上,创造着多项中国远洋渔业的第一。据辽渔《开发远洋渔业大事记》载:“1985年到2004年的20年间,辽渔远洋渔业捕捞总产量为83.69万吨,实现利润总额4.46亿元。”
  天有不测风云。公海无序捕捞使各大洋的许多渔场资源萎缩,再加上油价暴涨、美元缩水使成本大增,远洋捕捞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一些海洋渔业公司由此亏损甚至走向破产,辽渔远洋公司也步入低谷,亏损最多的一年达到2400万元。有人就此提出:远洋渔业出路何在?
  张毅却做出这样的表态:要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来认识远洋捕捞、利用世界资源的意义,要放眼未来,把远洋捕捞业做专、做精、做强、做出效益。
  思想决定思维,思路带来出路。张毅和他的伙伴们从渔场、渔具、渔法研究做起,从捕、运、加工的协调衔接做起,从船舶维护、物资供应和管理做起,从公司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做起,一项一项地找问题,一项一项地定措施,周密安排,科学管理,靠前指挥,终于再一次实现新的突破,使远洋捕捞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阿根廷外海渔场见证了辽渔远洋捕捞的这一历史性转折。2001年11月5日,辽渔壹号、贰号大型远洋鱿鱼钓船首航阿根廷渔场,2002年便钓得鱿鱼1765吨,拔得同渔场同类船只之头筹;2003年钓得鱿鱼2994吨,一举比上年超千吨,创产值2000多万元。眼瞅着步步登高,大家铆足了劲儿准备2004年春汛大干一场,没想到鱼儿不知哪里去了,资源突然锐减,英雄再无用武之地。前5个月,此渔场的单船平均产量不足常年的十分之一,辽渔壹号、贰号单产刚过百吨,居然仍在同渔场名列前茅。
  面对这种情况,公司领导、集团领导和船员们一起广泛收集信息、认真分析原因、预测资源恢复前景,探索渔场渔群洄游规律和探捕技术,共同完成了“阿根廷北部渔场钓捕技术和研究与利用”的科技攻关项目。科学真正应用于实践,就产生了巨大的成果。2006年汛期,辽渔壹号、贰号共钓鱿鱼4980吨,创造了空前的好成绩;2007年汛期再攀新高,单船产量超5000吨,双船产量破万吨,改写了阿根廷外海鱿鱼钓捕捞的历史纪录,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连声赞叹。
  这一年,远洋公司创造了单船日产增50%的奇迹,一举甩掉亏损的帽子,全年实现利润2200万元。但是,志存高远的张毅并不满足于此,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在世界海洋渔业资源中所获取的份额依然太小太少,作为后来者,我们应该向先进国家看齐。2008年,辽渔远洋又投资近亿元,购进一艘大型艉滑道单拖渔轮,从事竹荚鱼生产。届时,将大大提高远洋捕捞能力。
  回顾多年来发展远洋渔业的经历,张毅感慨万千。因为,现在各国之间远洋渔业资源的激烈争夺早已呈现“白热化“状态,不仅被卷入复杂的利益漩涡,而且被涂上地缘政治的色彩。张毅涉足其中20余年,早已领教了其中的利害:艰难曲折的谈判往往要承受一轮又一轮讨价还价的交锋、规避一个又一个精心谋划的陷阱。付出身心俱疲的代价,好不容易达成的协议,并不一定都能落到实处;执行到中途无端变卦,横生枝节,甚至借题发挥、扣船抓人的事件也曾发生过。
  多少次欲干不能欲罢不忍,多少回求助无门,张毅依然无怨无悔,以力挽狂澜的大智大勇去融合差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消除冲突。我国的一位外交官参与处理了一次纠纷之后,感叹道:看来,当一名合格的企业家,还需要有政治家的智慧、外交家的技巧啊!
  “大中企业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是打破计划经济的衣钵,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闯进市场经济的大海,真正学会驾驶风浪的本领,置于死地而后生。”
  ———摘自1992年张毅讲话稿
  1992年,对辽渔和张毅来说,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下半年,资源持续恶化,柴油价格并轨,渔需物资普遍大幅度涨价。全国60家国有大型渔业企业,绝大多数陷入亏损、严重亏损乃至资不抵债的困境。
  面对危机,张毅依然是稳操船舵、勇立潮头。原来,张毅当年3月被中共大连市委选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四个半月的理论深造,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深刻领悟,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系统思考,使他对眼前出现的局面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甚至说,对于许多人来讲是猝不及防的市场经济大潮,他内心深处其实早已充满着期待。他要借势发力,促进企业内部机制的的改革!张毅说,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制不活,市场适应能力差。而要真正与市场经济接轨,就应像飞船登月一样,首先冲破“地球引力”———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束缚。
  首先,他以划小财务核算单位为突破口,在企业内部实行“分灶吃饭”,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并将内部单位之间的生产服务关系变为经济服务关系,同时还建立起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的投资机制。其次,为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他还大胆地改革了分配制度,让收入与效益直接挂上了钩。公司20多个基层单位都被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海,很快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学会了“游泳”。
  整个公司采用新机制运行一年,原来预测亏损的5000万元全部被消化,并实现盈利733万元。同时,职工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其中船员的收入比上年增加了两倍,有的船长收入高达十几万元。
  辽渔的职工们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更看到了企业光明的前途。职工代表们联合上书辽宁省人民政府,他们请求政府重奖张毅,省政府欣然批准。为此,张毅感动至今。
  他认为,改革的成效、职工的振奋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国企深化改革的新路———与市场接轨,向市场要效益。
  他带队到日本考察市场。在东京全日本最大的水产品交易中心,他和伙伴们看到了新奇的一幕———鱼货叫行拍卖。
  一切井然有序,渔场与市场实现了最好的对接,鱼儿都卖得了好价钱。张毅看得入神,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土地、人民、政事)绝。”这是史学家司马迁对治国理政者的忠告啊!
  大连湾渔港,作为商贾云集、辐射东北的水产品集散地,无疑拥有巨大商机。
  时过不久,在辽渔前沿码头6000平方米的全封闭交易厅里,“国内第一行”辽渔水产交易中心鸣锣开张,叫行拍卖开始在中国首次亮相。
  然而,“叫行”产生和冲击波,如同强台风一样,一时间搅得渔港波涛汹涌。
  曾经手里握有批条特权的“主管们”跳了出来。过去他们大笔一挥,就决定了鱼货的流向,好处自然少不了,而今竟被剥夺特权,怎能不气急败坏?
  曾经以主渠道自居的老主顾们坐不住了。过去他们坐在办公室一个电话,就能以优惠价买到优质鱼,而今却要跟别人一样到行场举牌竞价、花钱受累,于是,就串通起来联合抗价。
  再加上中间环节很多“获利者”的中间商,以及借机想染指行场谋取暴利的“大小混混”,这些人断了财路就放出了狠话,气焰十分嚣张。
  相信邪不压正的张毅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妥协,当即采取“高压态势”。他先拿私下交易的内部管理人员开刀,毅然按厂规解除了20多人合同,砸了他们的饭碗;然后,将公然抗价的“主渠道”公司取消会员资格(交易中心实行会员制),断了他们的货源;接下来,加强行场治安监管力度,严惩恫吓威胁叫行商户的“渔霸”,彻底铲除其滋生土壤。正是张毅果敢地不容置疑地排除种种干扰,确保了“叫行”旗开得胜。“叫行”拍卖的新机制,最终像满园樱花一样得以成功移植到大连湾渔港。
  从中不难看出,张毅从来都是把企业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最高标准,并且形成了他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处事风格。
  这一年,辽渔近海捕捞的水产品全部实行“叫行”拍卖,尽管数量减少了四分之一左右,销售收入反而增加了3800万元。同时,过去令人头痛的拖欠款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船员们高兴地说:“渔场连市场,一网顶两网。”时至今日,“叫行”吸引全国各地渔船进港卖鱼,渔商进港交易,年交易额近二十亿元,并形成渔港经济产业链,为辽渔带来滚滚财源。
  而张毅看重的却不仅是这些,更是市场运作的日益规范化及其对辽渔职工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公司的管理团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市场调节的巨大作用,学会了适应市场规律搞好经营管理的本领,从而进一步转变了观念、冲破了束缚,为企业发展打拼出一片市场经济开放之海。
  这是一片令人炫目的海、惊险富饶的海、充满活力的海。
  “我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辽渔规划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我要用职业生涯的全部努力,为她奠定不可动摇的基业。”
  ———摘自张毅文章
  血管里喷张着创业激情,脑海里构勒着发展蓝图,张毅深知拥有一个现代化港口,对于辽渔意味着什么。实际上,为谋求海、陆各产业均衡发展,早在20年前,他就下决心把千吨级渔港改扩建为万吨级渔港。不久拥有2个万吨级泊位、7个3000吨~5000吨级泊位的亚洲第一大渔港投入运行了。很快,它同时发挥出商港的功能,辽渔集团所属大连湾新港成了东北与山东两地人流、物流往来的枢纽。
  今年早些时候,辽渔集团又得到省、市有关部门批复,辽渔集团港口改扩建项目再次启动,这次总投资达7亿多元,万吨滚装泊位、万吨杂货泊位、两万吨级“干船坞”……项目竣工后,辽渔大连湾新港将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改革开放的大视野造就产业扩张的大手笔,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推动企业发展的大跨越。张毅又将经营的触角延伸到资本市场之海,因为他知道,资本,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血脉啊。1996年,辽渔远洋渔业股票作为中国远洋渔业第一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辽渔集团从此步入资本市场,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为企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
  有了这一次资本市场的成功试水,张毅驾轻就熟地完成三年前一次跨行业企业并购,至今仍然被省内业界视为经典之作。2005年5月,辽渔集团大胆收进渤海轮渡公司51.36%的股权,成为渤海轮渡公司的控股股东。这“惊险的一跳”作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里程碑,被永远载入了辽渔集团的发展史册,而张毅在此决策中抢抓机遇的非凡胆识和魄力,也再次征服了大家。
  2004年10月,山东烟台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出整体出让渤海轮渡股份的招标邀请,在辽渔集团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港航长期合作的伙伴,辽渔了解山东渤海轮渡的实力,更羡慕其占有的航线资源,大连———烟台这条黄金水道的潜力和价值,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然而,当时渤海湾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大舜”轮海难的阴影未散,突然降临的灾难夺去了数以百条人命,想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重大的经济损失、巨大的社会责任,谁能承受?何况烟台与大连隔海又跨省,运作国有资产的受让谈何容易!别人避之唯恐不及,唯有张毅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对于海上航运的安全风险,闯荡过几十年风浪的张毅自然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破解方法,他决定参与投标,势在必得。最后,他成功说服了周围的人,并得到省国资委有关领导的鼎力支持。
  半年的苦思冥想,半年的苦口婆心,半年的跨海奔波,张毅终于如愿以偿。2005年,渤海轮渡股份有限公司由辽渔集团控股之后,不断加大投入,使沟通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物资交流的“黄金航线”更加安全畅通,随着其运输能力的提升、运输量的增大,经济效益也逐年提高:2005年实现利税9000多万元,2006年实现利税过亿元,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2亿多元,上缴税金7700万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目前,渤海轮渡已经投资十五亿元,建造四艘国内最先进最豪华的客货滚装船“珍珠”轮、“玉珠”轮、“宝珠”轮、“翡珠”轮和已经航行在渤海湾上的“明珠”轮、“金珠”轮、“银珠”轮形成“七珠联璧,南北相通”最佳组合,共同构筑渤海黄金水道。同时,辽渔集团所属山东渤海轮渡公司还在策划开通韩国至烟台航线,一举建成中国北方环渤海湾的客滚航运中心。
  如今的辽渔,不仅拥有占渤海湾50%以上市场份额、目前我国最大的客滚船队,而且形成了海上捕捞和加工的综合生产能力,并在陆地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鱼品加工厂,生产出200多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海鲜产品,其“远洋”牌出口系列产品成功地打进日本、俄罗斯、美国和欧洲市场。同时,他们还依托十万吨级冷库群,建成了辽宁首家保税冷库……所在的大连湾又形成了辐射东北亚的水产品物流中心。
  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张毅又在思考辽渔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提出建设“百年辽渔”的战略构想,开启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序幕,奏响了新一轮创业的乐章。
  借用颁奖词来概括张毅:“他作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翻开了我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的崭新篇章,开拓出一条引领我国远洋渔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宏伟航线。”对于一个男人,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足以荣耀此生!何况张毅所做的、正在做的以及未来想要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合作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 国家海洋局 | 海关总署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浙江海事局 | 舟山市港航管理局 | 舟山市人民政府 | 航运在线
网站制作维护:航运在线
编辑热线:0411-83010695
大连航运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5-2010
辽ICP备14010677号-1
我要啦免费统计